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半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胡鞍钢

  从1950年的全面落伍、巨大鸿沟,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全面追赶、快速追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下半场”之后,中国在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现代化、技术创新等全方位地逐渐赶超美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两维坐标,构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路径。横坐标视为发展维,纵坐标视为转型维。决定前者的是速度,决定后者的是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就能事半功倍。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首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战略和基本政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与转型的特征。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这一阶段发展与转型特征。

  我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可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即20世纪后半叶)又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绝对贫困阶段;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温饱阶段,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三阶段是小康水平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下半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二十年全面小康社会阶段,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第二阶段是后三十年共同富裕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已成功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半场”的“第一阶段”,即“全面小康社会阶段”,并朝着“第二阶段”,即“共同富裕阶段”进发。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在人均收入、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社会结构、产业结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实现了大发展和大转型。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

  这里,我们以美国作为中国现代化赶超的对象,因为美国是最发达的又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1950年-2015年期间GDP(反映经济实力)指标(分别以购买力平价、1990年国际美元、2011年国际美元三种方法计算)、出口额(反映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发电量(反映现代化因素)、发明专利申请数(反映技术创新能力)四个标的赶超系数(美国为100),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50年的全面落伍、巨大鸿沟,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全面追赶、快速追赶,进入“下半场”之后,在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现代化、技术创新等全方位地逐渐赶超。

  这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即现代化速度和规模大大超过先行的美国,未来时期将实现人均指标的赶超。

  即使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下半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目标仍任重而道远,仍然是一场伟大长征。稍有不慎,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为此,我们绝不能盲目自满,骄傲自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的认识,“而今迈步从头越”。

  (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