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林
梳理当前经济问题,诸如产能过剩、M2过多、杠杆率过高、企业亏损不断增加,表面上是“过剩”矛盾突出,但背后掩盖着结构性矛盾,即低端落后产能过剩与高端先进产能不足。因此,“补短板”对于解决当前经济问题更具紧迫性和针对性,也更具战略意义。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精准发力补短板,借助预期管理引导资源流向,加快推进经济升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是一种更现实的选择。
从实践上来看,产业竞争优势不取决于规模,而是取决于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我国在全球核心技术实力排名中,只处于入门级,工信部部长苗圩更直言,在全球制造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尚处于中低端制造领域的第三梯队,实力差距明显。
更多的中国企业也因缺乏核心技术而深陷“产能过剩”泥潭:我国材料和制造业大而不强,以钢铁为例,年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却仍生产不出一些特种高质钢材;高性能飞机发动机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大飞机项目一度搁浅;汽车发动机主要是外资、合资品牌;医药行业仿制药占比超过90%,外资医疗设备垄断国内市场。核心技术缺乏,一方面制约了优势产业产能扩大,另一方面不能使过剩产能中的经济资源顺利外流。
短板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矛盾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往往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只不过不同阶段,发展的理念、思路和路径有所差异而已。因此“补短板”不仅要明确方向,更要落实举措。“补短板”不仅是给予优惠政策,更要加大有效投资。投资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合理扩大投资尤其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是补短板、调结构的有效手段。
当然,启动投资手段要特别注重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应集中于技术升级以及产业结构升级,防止无效投资,即重点鼓励投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民间投资、万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是激活市场的重要途径,而国家层面的重大技术集中攻关、行业性技术升级规划,产品层面的国家标准制定与监管,法律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层面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资本层面多元化、多层次市场建设等,更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