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建华 时评人
“为什么我们钢产量严重过剩,却连圆珠笔笔头上一个小小的‘球珠’都生产不了?”“为什么国人一窝蜂爆买海外产品,即便国内的产品的质量并不差?”……观一叶可知秋,中国制造业市场在不断地敲响警钟。(8月4日光明网)
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制造的软肋。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约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的份额,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显而易见,中国不论是制造业的产量、进出口,还是从业人数都在全球领跑,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另一方面,统计显示,中国商品有近80%仍以价格优势赢得竞争,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质量优势赢得竞争的占比高达56%,甚至是65%。从中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商品赢得竞争的质量优势依然占比较低。
举例来说,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其中不惜重金、舍近求远到国外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等日常用品,已成为不少国人的选择。消费的外流下移态势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消费心理,既充分反映出生活水平提高后民众消费需求的转变升级,对于高品质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也折射出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民众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
日本马桶盖、欧美化妆品、澳洲奶粉,一边是买遍全球的中国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追捧,一边是连圆珠笔的圆珠都无法生产的中国制造业……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企业,却生产不了消费者想要的马桶盖、电饭煲?原因何在,细细探究,不难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缺少太多具有工匠精神、追求高质量产品的一流制造企业,更多时候更多情况下只是满足于一般化,停留在差不多的层面上。
基于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特别指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并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即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直指现实问题的针对性举措,也是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路径。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更关乎国家的工业文明。放眼当下,世界范围内的商业竞争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格局,智能制造成为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显然,我国制造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立于不败之地,唯一且正确的出路是必须把工匠精神落到实处,摒弃一般化、还可以、差不多,坚持在瞄准一流、追求极致中不断超越,将产品做好做精。否则即便我们拥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制度,如若缺少了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工匠精神,也难以生产出广受欢迎、倍受青睐的一流产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是兴国之器,是强国之基。去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在大刀阔斧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无疑是破解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一剂良方。而这需要个人、社会、政府等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和树立起尊崇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导向。唯此,中国制造业才能逆势上扬、勇立潮头,真正走向“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