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地沟油回收“正规军”何以难敌黑作坊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廖海金  

  对于“地沟油”的乱象,国务院办公厅曾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组织开展地沟油等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昆明每年产生3.6万吨“地沟油”,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不过昆明市三家专业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的企业,每月回收的“地沟油”和总量相比十分有限。企业负责人坦言,除了餐饮业生意下滑等原因,“油不好收”最主要是因为黑作坊和他们抢油。

  近年来,地沟油回收不当,流入餐饮和食品行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成为一种公害。前些年公安机关在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中侦破的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曾一度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也让餐厨废弃物回收成为焦点。

  应该看到,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在认识到地沟油对人体健康和食品行业危害后,昆明等地出台相关条例,鼓励正规企业合理、规范收运处置地沟油,无疑体现了一级政府的责任担当。

  然而,既然有了法规条例,也有了正规收处企业,昆明的地沟油回收为何还是出现“正规军”敌不过黑作坊的尴尬?“这些黑作坊的利润可高达30%,远超过我们”。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这兴许就是出现尴尬局面的注解。由此可见,持证收油的“正规军”与黑作坊的第一个回合较量,显然是输在了“利润”上。此前郑州、济南等地也曾出现过类似现象。如此看来,在“地沟油市场规律”的较量中,“正规军”敌不过黑作坊也就不足为怪了。

  毋庸讳言,将地沟油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等是地沟油变废为宝的最佳出路。可问题在于,从地沟油到生物柴油是化学反应过程,其生产成本较高,且工艺又较复杂。而黑作坊只是经过简单处理生产毛油,且去向不明,不排除回流餐桌或者掺在食用油里出售的可能。据警方在打击地沟油过程中掌握的大量证据显示,使用地沟油炼制毛油的工艺流程,只是简单的水解、蒸馏、分体“三步曲”的物理分离,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地沟油之所以会重回餐桌等而不能流入到生物柴油等政府希望的领域,充分说明了不是企业不愿意回收地沟油,而是利润水平让他们收不起地沟油。由于盈利能力的欠缺,收处企业被迫面临“油荒”困境。这个问题,显然并没有因为政府出台管理规定而得到有效解决,“正规军”敌不过黑作坊,原因就在于此。

  诚然,我们不能怪罪持证企业吝啬,不肯出钱收购,因为非法的地沟油产业是暴利的,而正规的回收公司将餐饮垃圾转化为生物柴油等能源,成本不低,利润不高,若在收油时和黑作坊进行价格战,必败无疑。从这个角度来看,斩断地沟油的利益产业链,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在赋予正规企业“收购垄断权”的同时,也要让其能够提供和黑作坊大体相当的“收购价格”。也就是说,只有将地沟油作为生物柴油等产品原料的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盈利能力,才能将地沟油引向“正道”,变废为宝。

  显然,围堵地沟油不只是正规回收企业的责任,这种“变废为宝”的产业理应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尤其是经济补贴等方面,政府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譬如日本,“地沟油”最大的买主就是日本政府,而且购买价格高于无良厂商可以接受的价格,然后制成生物柴油,提供给公共汽车和垃圾使用车。因此,唯有让正规回收企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些企业才可以开出和黑作坊等收购相当的“收购价”。

  更为关键的是,政府除了给“正规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贴,还应对餐饮企业加强监管,比如可以考虑出台强制性规定,要求餐饮企业必须将餐饮垃圾卖给正规的收购企业,同时加强对收购地沟油用于生产食用油企业的严厉打击。在这些方面,同样在试点的青岛市的做法值得肯定。他们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的同时,开创了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日常监管、技术监控、社会监督”的行业管理模式,极大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管理精细化水平。

  笔者相信,只有我们摒弃简单的硬性思维,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等多重手段,从源头抓起,严格监管,与市场无缝对接,地沟油变废为宝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也是使地沟油远离餐桌的治本之举。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