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海金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在艰难向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三聚氰胺到毒胶囊,再到僵尸肉、病死猪肉等问题的频频出现,不断挑战公众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加重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一些无良商家违法添加、以次充好,守法意识淡漠、诚信道德缺失、唯利是图,部分食品出现农药残留、腐败变质,让这些食品行业的丑闻冲击着公众的心理底线,也冲刷着民众对政府监管能力的信心。
诚然,面对公众的质疑,监管部门的回应也许道出了当下执法的现实困境。“现在有毒的食品种类太多,相关检测难以覆盖。”“而那些黑窝点分散而隐蔽不易发现,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即便发现了,因没有搜查权,即使到了黑窝点门口,只要对方把大门一关,工作人员就无法进入而必须依赖公安部门的配合才行。”这一方面说明,当前的监管体系确实存在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在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到位,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一些监管环节工作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也是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中所提及的。
还有就是,与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惩处较轻有关。尽管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但到目前看也只是“号称”。诚如7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时有委员所表示的:“总体上食品安全认定的法律责任仍然偏轻,且重罚款,轻刑罚,没有起到重典治乱的威慑作用。”
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保障食品安全既是一项责任重大、十分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扎实推进的艰巨任务。完善监管制度,弥补监管漏洞,加大力度惩处食品安全犯罪,需要有切实的行动。一方面,要对重大食品安全案件加大依法惩处力度,还要建立食品安全问责制,这个问责制不仅对有关监管部门,还要针对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既要追究监管失职者,又要让生产经营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让不法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此番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就处理“工业明胶大案”的表态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即是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时所提出的,依法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尽快完善监管体制机制、部门间的协作配合,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唯有如此,有毒有害食品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