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安才
铁道兵从战火中诞生,在修路中成长。存在的35年中,承担和参加了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包兰铁路、青藏铁路一期、南疆铁路一期等52项铁路工程,为国家修建了12590多公里的铁路,有8000多名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在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等“三线建设”施工中,有3200多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仅在贵昆铁路的梅花山隧道施工中就牺牲了25位铁道兵战士。
只付出、不索取、不怕苦、不怕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道兵精神,成为了“三线建设”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不怕死的牺牲精神
1948年,在辽沈战役打响的前夜,刚刚成立不久的铁道纵队在抢修彰武通往锦州的34公里铁路线上,指战员一边排雷、一边抢修。被炸毁的铁路桥梁主要靠枕木和钢轨来修复,而枕木和钢轨又被国民党军队抛到了河里,指战员们就跳到冰冷的河里打捞钢轨。他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便抢通了锦州外围铁路,东北野战军九天时间千里运兵,完成了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战略布局,为辽沈战役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抢修过程中,铁道纵队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工具, 历时52天时间抢通了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锦州之间的铁路干线,使盘踞在沈阳周围的敌军还来不及逃跑就被野战军分割包围直至歼灭。后来被历史学家评价道:如果说打赢淮海战役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却离不开铁路运输线的畅通无阻。
朝鲜战场的荡浦铁路气川大桥,成为美军轰炸重点。两个月时间被美军轰炸26次,投弹9000吨,桥墩连续被毁,桥梁炸断十几回。美军炸一次铁道兵抢一次,一直坚持了76个昼夜,战士们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粉碎了敌人10个月的绞杀战。 106天修通了朝鲜战场129公里殷龟铁路,创造了铁路修建历史上的奇迹。在青川江大桥抢修中,美国大编队飞机把数百吨炸药倾泻在大桥上。战士们为了防备敌人炮弹轰炸,每个人的屁股上挂一个小模板,只要遇到敌人飞机轰炸就立马蹲在原地,然后将模板顶在头上防止炮弹弹片落下来伤击头部。在29公里地段敌机定时定点轰炸。每天三次,上午8点、中午12点、下午4点、一公里的铁路线敌人每天要投下400多枚重磅炸弹,最多一天要来180多架飞机。
据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铁道兵》卷介绍: 从1948年组建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部队在战时实施铁路保障,平时参加国家铁路和国防工程建设,建立了丰功伟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那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传统作风,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志在四方、艰苦奋斗,为国家新建了一条又一条的钢铁大动脉,被国人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
二、不怕苦的奋斗精神
1964年后,中央军委决定调遣铁道兵5个师,扩编到18万人,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随后又有大批部队及民工加入,30万人的筑路队伍迅速集结,施工全面展开。
成昆铁路建设使我国的铁路修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人类在险峻复杂的山区建设高标准的铁路创造了成功的范例。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和工程之艰巨,均属前所未有。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曾被外国专家断定为“修路禁区”。担负施工任务的铁道兵指战员必须要在气死猴子吓死鹰的陡壁上想办法,官兵们就在45度的峭壁上打炮眼,一锤一锤击打、一点一点开凿。
在修建襄渝铁路时,战士面向大山、峡谷发出誓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公路,战士就用绳索绑在山腰的树上,吊在绝壁上打炮眼,先用炸药炸然后用铁锤钢钎敲,硬是凿穿一个隧洞口进行施工。硬是用人力把发电机械设备、枕木、钢轨、水泥和1000多吨物资背到了施工现场。铁道兵战士在如此的艰苦条件,在千山万水之间,硬是架起了716座桥梁。 成昆铁路地段号称地质博物馆,而由铁道兵第七师承担的莲地隧道是博物馆的综合馆。隧道全长4602米,开工不久就遇到一碰就塌的破碎地层,第一道难关刚刚闯过,又遇上一种铁青刚硬的特坚石,他们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艰难闯过第二难关。立刻被陡升到40多度高温包围,原来地下热库被炸裂了,高温使施工异常艰苦,第一批的战士晕倒了,第二批上。为修建成昆铁路“生命线”,2100余名铁道兵战士长眠于大山深处。
成昆铁路于1971年元旦正式运营,共设车站125个。其中有42个车站设在桥上或隧道内。为跨越地形障碍,成昆铁路全线建有桥梁991座,总长为106.1公里;开凿隧道427座,总长344.7公里,其中3公里以上的长隧道9座。穿越全线最高点小相岭(海拔2244米)的沙木拉打隧道全长6379米,是当时全国最长的隧道。1992年5月,国际隧道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时,成昆铁路被各国隧道交通专家称为“地下铁道”,堪称“世界一大壮举”。被联合国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三、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
1964年8月,党中央要求贵昆铁路必须在1966年修通。铁道兵第五师承担了贵昆线上位于六盘水境内的当时国内最长的梅花山隧道施工任务。全长3986米的隧道要从海拔2700多米的梅花山腹中穿过,被称为贵昆铁路的咽喉要道。隧道自蜈蚣岭至观音岩大桥,位于乌蒙山区要通过5个大断层,地质情况相当复杂,有坚硬的花岗岩石,有浓度较大的瓦斯地段,有煤层、暗河、天然大溶洞等等。隧道曾在1959年破土动工,后因改变线路走向而停工,1964年8月1日正式开工。
担负具体施工的铁道兵第二十三团全体官兵,为早日攻克梅花山隧道这个堡垒,加快“三线建设”施工步伐,在施工过程中,他们根据各种不同的地质情况,在施工方法上采取按段落进行全断面开挖、上下导坑开挖和台阶式开挖等工艺。为防止瓦斯爆炸造成伤亡事故,他们在施工机械机具上安装防爆设备,在洞内安装防爆报警装置,这种创新当时在全国、在全军是独一无二的。1964年12月,梅花山隧道单口月成洞117米,经过1年半的艰苦奋战,提前于1966年2月20日完成隧道全部工程,为全线提前通车创造了条件。
贵昆线铁道兵部队共完成路基土石方5773万立方米,桥梁14.33公里,隧道53.48公里,正线铺轨456.3公里,为“三线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
世界上除了金钱和享乐之外,还有一种使命叫报效祖国,还有一种精神叫无私无畏,还有一种情操叫拼搏奉献,还有一种责任叫为人民服务。
在35年的战斗历史中,铁道兵部队共为国家修建了总长12500多公里的铁路线,开辟便道、架设桥梁。在古代的马帮都无法通过的崇山峻岭中,铁道兵战士开出了一条可以通过施工车辆的便道,无路修路、无桥修桥、无洞打洞。在万丈悬崖边上打炮眼,装弹药施爆,移山填海修铁路,是他们撑起了新中国崛起奋进的脊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军人的天职就是奉献,就是不怕吃苦和牺牲,在蜿蜒数千公里的两条铁路建设现场,铁道兵战士是没有8小时内和8小时外的概念的,他们为了钢铁大道向前延伸,早日建成通车,加班加点,日夜奋战,一天战斗16小时以上是家常便饭。每月的津贴:入伍第一年6元,第二年8元,第三年10元,第四年15元……从来没有加班费之说,伙食费是每天5角9分,住的是冬似冰窟,夏如蒸笼的帐篷。在酷暑,桥墩基坑中施工的温度高达42度以上,在施工中,为补充体能,他们就喝用绳索吊下来的糖盐水或开水,换班时就在地面休息。在严冬,虽然耳朵冻伤了,手和脚冻伤了,但他们仍然满头冒汗……
铁道兵四海为家,没有固定营地,铁路修到哪儿,哪儿就留下铁道兵的足迹。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到处都有我们的宿营地。住的是帐篷或油毛毡房,好点的是移动板房,冬季像冰库,夏天像蒸笼,全凭年轻气盛才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夏。铁道兵为了打通国家的战略运输线,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背井离乡,共同来到群山环抱的封闭山区,每天重复着几乎相同的体力劳动,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这里,缺医少药,不让谈恋爱,没有私人空间,甚至没有一点基本的业余娱乐生活。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这样一群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但能够生活和工作下去,而且生活得有滋有味,工作得激情燃烧。他们的生活很简单,他们的工作却很快乐。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铁道兵的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不怕苦的奋斗精神、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与“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一脉相承,是“三线建设”遗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值得倍加珍视和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