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水
说到成都古街,相信成都市民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几个街区:宽窄巷、文殊坊、大慈寺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如雷贯耳的旅游景点,要想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已经不太可能了。原因只有一个:保留的原真性太少。国家认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地段)是指经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成都市大邑县新场古镇上下正街街区在全国第五次评选中,被纳入了全国历史文化街区目录,而让成都市民引以为豪的古老的成都市区却没有一个街区被纳入目录。
由成都市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协会、成都市科技活动服务中心、成都亚林古建设计有限公司三家联合举办的“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企会结合的学术沙龙活动于近日在成都市科技会堂成功举行。活动的宗旨就是盘存成都古街古巷,把脉遗存的成都历史文化街区。
参加活动的城市规划建设、古建筑设计、历史文化、文物系统、景观园林等相关资深专家,从不同视角对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出现的严重问题作出评价,提出建议,为保住成都已经摇摇欲坠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各抒己见。沙龙由成都市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协会龚与琼会长主持。成都市原建委主任及公共环境艺术协会顾问刘玉成、成都市科技服务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原建筑系主任张先进、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原主任建筑师刘玉清、成都文物局调研员王正明、成都市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毅、资深媒体人汪洋、成都亚林古建筑设计公司总设计师李亚林、四川省古建筑设计院院长张东山等到会并发言。
专家学者献计献策
首先,资深的古建专家、西南建筑设计院庄裕光教授用投影仪详细介绍了保护“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感受和体会,他认为,该地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成都借鉴学习。
古建筑专家应金华未到现场参加讨论,提供了一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以名城成都为例的讨论稿,题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困惑》。他认为,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在保护方面缺少力度,在法制层面缺少相关的管理依据和措施。宽窄巷子原确定“迁而不拆,严格保护”原则,不做“假古董”,但实际与此相背离。文殊坊,规划指导思想是“集中保留,零星迁建”。现在也只能称作历史文化风貌区。大慈寺街区,原先提出设计理念“保护遗产、维系风格、融合时代、多元融合”。从实际效果来看,除保留广东会馆、章华里民居、禅院等六处外,其余民居全部被拆除,唯一保留的仅有街巷格局,建筑传统符号只有坡屋顶形式,街区原真性丧失,谈不上保护和延续。目前尚未完全开发完成的水井巷原住民全部迁出,若政府不出面整治,将使这块街区名存实亡。没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名城将不复存在。
张先进以批判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成都保护历史文化的不足:“成都几个皇家园林区没有开发好,比如王建墓后面一片绿地,缺少历史文化内涵,把王建墓档次降低了。宽窄巷从一个格格变成了超女。最典型庐恺标志性坊门内,割了一半卖汤圆,失去原民居建筑的功能。坚决反对文殊坊准备建高层建筑及欧式一条街。大慈寺更不用说了。希望唯一的水井坊还有一半瓦房能够保住,争取整治成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成都市区现在还有些重要的具有历史文化街区性质及元素的街巷,我把他叫做成都的亚历史文化街区,希望政府能够想法保住,今后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如太平巷、百花潭附近的‘亚锦里’等等。”
王毅站在考古工作者视野作了一番论述:“福州的三坊七巷,我们成都古建公司的方某都曾经到那里去参与整治,可成都的没有保护好,很遗憾。宽巷子附近有一个院子,以前是光明日报旧址,很不错!不知今后能否保住。建议由在座的王正明调研员牵头请市文物信息中心任柯、文化局的张局长等参与,一起来做这个重要的系统工作!”
王正明认为,成都市要把历史文化保存得较好,还是要建委系统牵头,文物部门配合,比较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及落实。目前,文物建筑是文物局管,历史建筑是房管局管,缺乏牵头的。
成都市还是有类似西御河街、九思巷整治比较成功的,这些类似亚历史文化街区的继续保护确实是个问题,建议在座的刘玉成老主任代表建委牵头,我们文物部门配合,专家们鼎力协助,尽快成立班子,开展这一重要的工作。”
刘玉清很有感慨说道,目前成都的这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的历史文化点确实太少了!如宽窄巷子全是吃吃吃、买买买……
保护工作须慎而行之
文化学者汪洋从文化角度谈自己的看法:“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魂都没有如何保护?弘扬传统在当下中国变成一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集体盲从运动。成都历史文化街区没有保护好,责任在上面,是顶层设计出了问题。当下我们应该在反思基础上认真盘存还有多少散落在高楼大厦下面没有被拆除的历史遗存。我建议,在没有多少历史建筑保护的今天,我们可以在景观上、在恢复文化上做些文章。比如原来遍栽芙蓉花,可以试下。比如草堂人日,不是普通人参与而是作秀,进不了门必须买票。建议凡重大节日期间凭成都身份证都可免费进入,让市民有荣誉感、参与感,满血复活成都传统文化。”
李亚林结合亲自参与的保护工程谈道:“对成都80年代初就划定的三个历史文化街区,感觉确实已经违背了当时的法定思想。如窄巷子与井巷子间靠同仁路一段的明德坊一大片仿古民居建筑,是十几年前我司规划设计的,当时的规划局汪其楷总工程师委托已经退休的规划专家刘昌诚负责审核指导我们的图纸,刘老严格的要求靠窄巷子面必须按单层住宅形式朴实双坡民居设计,以复原历史的居住为主的重要信息。但遗憾的是,近一年左右此处不知何故,全部立面被疯狂的改造成一层以上的五花八门的仿清式店面。又如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哪还有当时和尚街,糠市街等小巷的肌理哦!不光是平面空间失去了原有的肌理,建筑的群体及单体抽象感觉确实都缺乏原有成都建筑的内涵。确实感到困惑。”
张东山发言道:“对大慈寺片区的改造我感到很不可思议,原来我司已经设计好了的一大片仿古建筑,国家花了许多钱,说拆就拆了,然后建了现在这些我认为不是很协调的建筑。”
刘玉成最后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说,如何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关键在领导。应该抓紧成立个协调的领导班子,迅速解决成都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重大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成都当前已有的4处历史街区,文殊坊、宽窄巷子和大慈寺已经整治,运作各有所长,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水井坊街区是2004年批准增加的,至今尚未整治,其方案与运作模式很难定位,须深入研究慎而行之。
提出四项具体措施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且是全体市民全社会的责任。因此政府及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严格规划,实施执法。与此同时,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以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和广大市民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其中,献计献策,自觉保护。具体建议如下:
1.认真落实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中指出的规模不得小于1公顷,需要保护的老建筑不得少于65%的基本规定。注意保护的原真性,做到合理、适度利用。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规划”。并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碎片”纳入“规划”之中。
2.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管理。为不增加编制和人员,可将设在市房管局内的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及办公室升格更名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及办公室,以政府名义开展各项工作。
3.多渠道筹措建设保护资金,建议各级政府每年按一定比例,列入计划作为历史名城、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专项建设保护资金;同时积极组织民间资金的捐助投入。
4. 鉴于一些历史建筑在旧城改造中受到损害甚至消失,为抢救保护历史文物,由市有关部门立项,委托拥有跨学科的专家学者且具有综合研究实力的社团组织、咨询机构,尽快调研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分析、研究对策。首先尽快开展成都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同时调研挖掘街巷中值得保留的“传统院落”予以规划,将其纳入法规保护。向政府提出建议意见,使保护工作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