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离天最近的人们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之际访谈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者

  ■ 伍振 图/文

  

  2016年7月1日是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纪念日,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当年担负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海拔5072米的青藏铁路建设。这段铁路位于藏北无人区,高寒缺氧,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地50%,气候“一天四季,十里不同”,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5度,铁路要穿过雪山、峡谷、河流、沼泽等几乎所有复杂地形,是生命禁区,然而他们发扬“青藏精神”让铁路跃上了世界屋脊。现在,他们是怎样继续发扬“青藏精神”在新的战场上再立新功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些建设者。

  

  “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青藏情结’”

  ——韩利民(原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指挥长,现任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韩利民比以前更忙了,电话采访中,当提到青藏铁路,他的声音有些激动,毕竟那是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他说:“我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青藏情结’,其实早在30多年前,我就与青藏铁路‘结缘’。还是在西南交通大学学习时,我的毕业设计就是相关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技术。想不到若干年后我能亲自参与修建青藏铁路海拔最高段的建设,我感到非常荣幸。”

  “目前我们集团在建工程涉足领域广,重难点工程多,我们正继承和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精神,各工点纷纷抢抓施工黄金季节,大力开展‘五比五创’劳动竞赛,喜报连连:云桂铁路创造全线无砟轨道道床板单日单幅775米最高纪录,轨枕产量刷新月产4万根的历史纪录,6月3日,铺轨按期通过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管段;武汉至九江高速铁路6月26日在湖北省阳新县全面开始辅轨;二公司南通东快速路项目荣获全国市政工程金杯奖和江苏省文明工地,四公司昆明地铁6号线信誉评价两次荣获第一、昆明轨道交通3号线东标段金太区间的土方工程、支护工程、地基工程、防水工程、主体工程五个分部工程顺利通过验收、昆明绕城高速A3、A4标施工稳步推进……”

  

  “青藏铁路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陈鹏(原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

  陈鹏脸色比在青藏铁路上红润许多,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刚从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回来,来不及卸下风尘,就钻进办公室又开始了新课题的研究。记者开玩笑地说:“你从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又到世界海拔最低的隧道,可谓‘上天入地’呀,怎么青藏铁路这条科技金矿还没让你挖够?”

  陈鹏谦虚地笑了:“当初我是青藏铁路全线最年轻的总工,青藏铁路是一条科技线,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是的三大世界性科技难题,我能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是我的福气。我知道作为总工肩上担子的分量,可喜的是现在‘三大难题’都被攻克了。青藏铁路的确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也让我成熟起来,但是我们集团公司每年高大难尖险工程都在增加,如果我不多钻研,怎么能对得起领导对我的信任?”

  陈鹏是个勤奋的人,一条青藏铁路让他迅速成为工程专家,最近他还被中国青年科学者协会吸收为会员,这在中国铁建系统也是唯一的一位。他还荣获第六届詹天佑铁道科技技术奖,他先后在比较权威的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施工关键技术》在中国工程院权威院刊《中国工程科学》等杂志发表,其中《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GPS控制测量工法》获得铁道部部级工法,《青藏铁路桥面系钢结构防腐涂装体系试验研究》获中国铁建科技进步二等奖,并通过铁道部鉴定,这些都是他在青藏铁路的科技结晶。

  

  “我把环保的理念带到了新工地”

  ——刘祥瑞(原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六项目部指挥长)

  刘祥瑞为了女儿高考才匆匆回天津休了几天假,当初从青藏铁路撤场后,假都没休直接奔赴甘肃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了,开工一年多来,他一直没功夫回家。当我们见到他,满脸络腮胡须不见了,眼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刘祥瑞。我们笑问他怎么换了个人?他说话开门见山:“环境能一样吗?我们在青藏铁路施工的是无人区,呼吸都困难,工期又紧,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太讲究。”

  “不久前我们在参与甘肃九甸峡水利枢纽左岸1#、2#溢洪洞的土建工程,工程位于甘肃省临潭、卓尼两县交界处的洮河中游九甸峡峡谷进口处,是以城乡供水及工业供水、生态环境用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发电、防洪、养殖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尽管海拔也有2000多米,可比起青藏铁路越岭段5000多米的高海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新的项目,我们把环保的理念也带到了新工地。当初我们在修建青藏铁路为了保护环境移植草皮,我们在其他工程项目也尽量保护草皮,在营房布设时,除了尽量避开草皮茂密的地段外,还对将被生活营区所遮蔽的稀有草皮,进行保护性移植,为此特别设立了草皮养护区,待工程主体完工后再复原草皮。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金山银山,更需要的是青山绿水!”

  

  “青藏铁路没让我们女人走开 ”

  ——孙学梅(原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六项目部副指挥长)

  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一个工地,我们见到了埋在一大堆资料中的孙学梅。因为连着好几个通宵她都在忙着整理财务资料,孙学梅的眼睛布满了血丝,掩饰不住的是疲惫。

  可是当我们一谈起青藏铁路建设,她立刻来了精神:“2002年初,我在天津基地休假,就在这时候得到了集团组织人员上青藏铁路的消息,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毕竟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作为年轻的技术干部,应该到那里去锻炼,于是我毫不犹豫,连夜写了一份请战书交给了公司领导。”

  就这样,孙学梅如愿以偿地投身到了热火朝天的青藏铁路建设之中。到了2005年,集团考虑到孙学梅的身体状况,强行让她下山休养,孙学梅这才依依不舍离开青藏铁路工地。她说:“没有亲眼看到青藏铁路通车的确有些遗憾,不过现在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世界瞩目,在这片热土新的岗位上我一定努力工作,把我的第二故乡建设好!我想女人依旧能顶半边天。”

  

  “我的身体挺好的”

  ——葛兵(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司机)

  为了青藏铁路建设,葛兵在青藏高原呆了整整七个年头了。可以说他是十八局集团在青藏铁路呆得最长的人之一。

  2001年6月18日,葛兵等第一批先遣人员深入青藏高原,如今他和指挥部党工委书记李继业等人还在为铁路竣工资料、移交等工作在做最后的收尾。17年过去了,葛兵也苍老憔悴了许多,我们关心地问他:“身体还好吧?”葛兵轻描淡写地说:“身体还行,只有一点小毛病,没什么大问题,能够参与青藏铁路建设,这点所谓的损失算的了什么?”

  葛兵几乎每天都往返于安多和格尔木,在青藏铁路,他安全行驶了近6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15圈,2002年他被评为天津市驾驶员协会优秀会员,2004年被青藏铁路总指评为建功立业先进个人,2004年被被评为天津市驾驶员协会模范会员,并奖励他到美国免费旅游一趟,可是2004年正是大决战时期,葛兵毅然放弃了这个机会。他说:“很多人说我傻,可是我觉得,只要能早日修通青藏铁路,造福藏族人民,让更多的人能到西藏旅游,这比我到哪儿旅游都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