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栋 职员
近日,国家卫计委药具管理中心发布的《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评审结果》显示,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等5家药企获批定点生产3类短缺药。专家表示,定点生产的方式还需更多配套措施,否则效果难以显现。(6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
近些年,各地不断传出有不少廉价药和救命药陷入短缺状态。如解救农药中毒的氯解磷定、抢救休克用的去甲肾上腺素、抢救肝素导致出血的鱼精蛋白等药品频频告急,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现在,又有5家药企获批定点生产3类短缺药,这意味着,因定价低廉,曾经一度供应困难的“救命药”、短缺药在定点生产的模式下有望破局。但后续效果如何,恐怕还是一个问号。
有分析认为,导致急(抢)救药品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原材料产量减少、原料药供应不足的问题,也与质量标准提升和原材料、人工等价格上涨、生产线要求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有关,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供应意愿下降。有些药品由于用量小、临床需求不确定致使供需难以有效衔接。换言之,短缺药出现的实质是制药企业难以从中获利,自然难有动力去进行生产。
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虽然国家在2012年时就出台了《关于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品种实行定点生产试点的实施方案》,表示试点品种价格采取政府定价管理,应保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各地公立医院采购定点生产范围内的基本药物品种时,优先按照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统一价格采购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可事实上,目前定点生产对解决短缺药问题仍效果不大,没有几家定点生产企业是真正获利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都是药价低廉惹的祸,更非定点生产造成的过,而是销售层面出了问题。一是医疗机构不愿采购,即便采购了一些医生也不愿用,使短缺药品无用武之地。二是存在拖欠药款等“刁难”药企的行为,使企业难以为继。结果使得短缺药品定点生产这一被人寄予厚望的模式到头来徒具其观,效果难以显现。
可见,对于短缺药品实行定点生产尽管很有必要,但仅有这样的定点还不够,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作支撑、去约束。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破解销售层面存在的问题。这不仅需要药企及时掌握医疗机构的用药需求,合理安排生产,更需要医疗机构摒弃只要贵的不要对的等唯利是图恶习,需要医德医风回归和诚实信用。有了这些方面的支撑和约束,才能保证市场上短缺药品不再短缺,廉价药也才可能成为患者的救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