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琼泉 通讯员 林巧莲
在碧水盈盈的耒水河畔,在钟灵毓秀的罗霄山麓,有一片古朴而又散发着希望的热土,它就是“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
汝城经济开发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有着“毗邻粤港澳,连通湘粤赣”的区位优势,是粤、港、澳的后花园和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交通上,厦蓉、湘深高速、国道106、省道324在汝城成“井字形”交汇,1分钟即可上高速,是省际边界交通枢纽。
汝城开发区气候宜人,汝城平均海拔600多米,平均气温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73.69%,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温泉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是休闲度假、避暑消夏、疗养健身的胜地。
全区总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包括三星工业园、农产品科技园、创新创业园、湘粤赣商贸物流园、旅游产品加工园、马桥宝石产业园等“一区多园”。其中三星工业园规划面积4.62平方公里,是当前开发建设的主项目区。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产业、新兴制造业等“三精两新”,大力开展招商选资,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绿色能源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省际边界区域物流基地。
全区坚持规划引导,科学谋划“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技术产业的转变,从以工业为主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变,从单一产业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变”的发展战略,促进园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力争到2016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亿元,2019年跻身300亿园区行列。
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建设发展定位,完善了园区水、电、路、讯等配套基础设施,累计建设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实施了道路和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建设了企业高管楼、职工公寓,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建设,开通了园区公交,积极推进“融城发展”,园区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园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中南大学开展校企合作,组建了集科研、生产于一体,占地3000亩的汝城县新型金属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进一步拉长了矿业产业链条。目前,已签约进驻项目8个,达成意向项目4个,总投资30多亿元,实现了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做产业”转变。
同时,积极扶持矿产品加工类企业做大做强,出台了《关于培育总部经济引导矿业加工贸易企业入园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引导矿产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集群,打造了具有较大话语权的矿产品加工经济板块,为冲刺“百亿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湘钨业、顺鑫矿业、农惠通、LED灯饰等一批符合主导产业的重大战略项目成功签约落户园区,初步构建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关联企业集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格局。
把标准厂房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积极引进加工类企业进驻园区,形成小微企业铺天盖地集聚发展的态势,三兴纺织、维海碳钢、达琦电子等90多家企业先后进驻园区,进一步做大了园区经济总量,做旺了园区人气。
以更低费用、更快审批、更好服务为目标,打造“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一流投资环境,建立了项目报建“一站式”办理快速通道和全程代理服务机制。县委、县政府授予开发区83项行政审批权限,在园区设立了派驻机构和办事窗口,全面推行了“五个一”项目联系服务机制和企业服务对接会办制,全面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实施园区企业“封闭式”管理。坚持“企业无小事”的服务理念,组建了由广大企业参与的综合服务QQ平台,积极帮助企业调处各类矛盾问题,做到应对及时、化解有方、服务到位。
积极实施“文化兴区”战略,大力培育园区文化。坚持“党委牵头、工会搭台、企业参与、员工唱戏”的原则,利用庆“五一”、“七一”等重大节日的机会,组织开展“园区运动会”、“送戏进园区”、“劳动竞赛”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体生活,激发了广大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形成了“区兴我荣”的价值取向。
山水有情,商机无限。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湘粤赣“红三角”最绚丽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