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李明
编者按:
本期针对贫富悬殊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电商扶贫为题,提出通过“一县一品”打造中国特产,选编了陈李明、张鸿的两篇文章。前者讨论了打造强势产业的目标,后者提供了陕西的实践,11版汇集了涉农电商现状,而本期介绍的天府商交所“一县一平台”则是解决方案。
县域经济的发展,千万不要承接城市淘汰产业:流水线下来的工业品因同质化只能降价竞争,而我国制造业成本与美国相当,即使工业4.0 在中外都减掉人工,我们减掉人工价值低的工业品将比欧美减掉人工价值高的工业品变得昂贵,因为我们的原料、能源、物流、税费等都比欧美贵。
而将国外没有的当地特产,即使只有“一品”做大做强,没有竞争对手将立于不败之地。例如郫县豆瓣,其他任何地方的豆瓣都取代不了,其原料如胡豆、辣椒、花椒等都是农民可以大量种植的。再如因褚时健种植而名为“褚橙”的云南特产冰糖脐橙,水果贩根本拿不到货。
居十大菜系之首的川菜食材,从成都小吃处处有到世界何处无川菜,对川菜食材的巨大需求足以让一村一品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这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市县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日本学者称为6次产业。6次产业虚指包罗万象,不可限量。农业不再只有单纯的农作物生产价值,还可以向农产品加工、运销、流通及休闲观光服务业延展产业链,使农业呈现出综合型、复合型价值,得到多重的利益回报。
这就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希望,中国特产将与中国制造并驾齐驱,如果我们在制造业上像化学药品一样毫无建树,没有创造的中国制造必将式微而不敌中国特产。
这就是中国未来就业的希望,农民离乡不离土,在西部以加工基地形成的城镇就业,城市制造业关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大量分散到广袤的乡镇,让成千上万的特产实现产业化、形成产业链;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去建设农村电商,直接销往世界各地;城市的教育工作者去乡镇培训农民——除了具有牛一样劳动力的人,凡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都能在广袤的乡镇找到适合自己、实现价值、实现理想的天地。
这还是中国未来资本的希望,炒房的因消化大量存量房已无利可图,炒股票几天欢喜几天忧,投资到特产产业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链条,都将比炒房、炒股票、炒期货稳妥。不信,未来的土豪一定是地地道道因“土”特产而富起来的投资人。
在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前,2012年《信息政治经济学》初稿中就提出:“农民有土地、有自然资源、有劳动力、甚至还有配套资金,更不用说政策的支持了,缺少的只是信息资源和市场经验。理论上来说每个自然经济下的农户都可以成为商品经济中的商品生产者,进一步联合起来还可以组建各种经济组织,形成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每户农民都可以做老板而不是农民工,平均每个市县几十万农村人口新办1万家企业,全国就可能新增3000万家企业。只要妥善解决了信息资源占有不公平的问题,也就是先实现信息化,利用信息不对称实现与市场、消费者直接对接,农村将比城市具有更好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要在2020年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在21世纪20年代即使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村进入了商品化生产,新增至少数亿人口就业的1000万家企业,新建1 万多个农副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生产基地(每个基地有上千家小微企业支撑),1万多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商业化小城镇(围绕加工基地形成的,平均每个企业30人合计3万人),在现有一半城镇人口的基础上增加为10亿以上的城镇人口。”
在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城市里的工厂基本上都是信息化、自动化、清洁化生产,真的不需要多少劳动力了。因此大多数工作将不在大城市,而是在中小城镇,甚至就在村里。城里的人下乡不叫农民工,而是像现在叫×总一样,叫×工,工程师的工。
我们预言,21世纪20年代,“×工”将成为流行语。在智能化生产的城市是呆不下去了,但是没有知识文化,没有技能、没有创新能力,农村也去不了呀,人家只要这样工、那样工,就是不需要当牛马的劳动力!如果几年前创业者接受本文这样的观点,是否比现在响应号召才开始的人占有先机?
改革之初是靠胆大、靠歪门邪道赚钱(这里没有贬低勤劳致富者的意思,因为那不是本文所谓的赚钱——不义之财),逐渐靠走后门、批条子、内部消息的官商勾结赚钱,现在,真的要靠信息、靠知识增加您的财富,或保住您的财富。
5年、10年,这一切就将成为现实。
(选载自《信息政治经济学》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