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4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王传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43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多万户)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低碳经济作为全世界一次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势必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一波巨大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浪潮,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责无旁贷。国家是否能够完成由高碳时代向低碳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而成功步人低碳经济社会,主要在于中小企业能否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优化体制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促进中小企业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首先,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起一个既能够反映企业内部成本,又能够反映生态环境损失、资源稀缺程度等外部成本的产品和要素价格体系。其次,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再次,探索生态补偿的市场化途径,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元化补偿模式,倡导生态补偿责任保险机制。最后,加快建设环境资源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试点。

  完善融资服务。首先,统筹财政资源,建立稳定的中小企业低碳经费投入机制。对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要倾斜于低碳型企业。对积极投入低碳经济的企业给予鼓励与优惠措施支持,制定高效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推广实施细则。其次,深入推行中小企业融资商业化运作,强调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市场,拓展融资租赁、典当、信托等间接融资市场,多渠道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再次,建立中小企业诚信体系,约束和监管中小企业融资行为。

  加强产业扶持。培育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必须从优先扶持中小企业抓起。首先,明确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其次,建设扶持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再次,抓住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中小企业进入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推动科技创新。搭建中小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平台,设立中小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计划。首先,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项目的选择、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意见,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积极推动官产学研联合,致力于使创新覆盖低碳产业链的所有重要环节,既满足中小企业成长的低碳技术需求,又符合政府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院校与研发机构合作的积极性。再次,倡导国际合作,提高中小企业的合作层次,为其与国内外知名的低碳技术研发机构牵线搭桥,通过共同研发快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协助市场开拓。积极推行中小企业协作交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寻找商机,全力支持低碳新产品进入高层次展会。首先,抓好各类高层次展会的组织协调工作,继续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合作项目展览会,争取赴美、俄、韩、东盟、非洲等国参展机会。其次,对组织参加境内外大型展览展销活动的中小企业和展会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的展位费、公共布展费等资助。最后,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合作,举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等中小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改善人才环境。引进先进的技术及人才,解决技术瓶颈,是中小企业低碳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首先,加大中小企业发展成果和信息的宣传,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鼓励各类人才到中小企业去施展才能。其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事人才服务,制定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的激励机制,并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最后,引导企业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下功夫,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拓宽用人渠道,稳定人才队伍,有重点地加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针对不同行业的人才分门别类、分期分批组织培训。

  提高行政效能。首先,在节能项目的审批上,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时间,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次,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加快中小企业电子政务网、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步伐。再次,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重点项目建设环境、招商引资环境和口岸大通关环境,提升环境软实力。最后,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行政问责,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