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时代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周安才

  

  在今年的人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过去,在农村老家,有些农户家里修房造屋要请石匠,筑墙要请土匠,编背篓要请篾匠,做家具要请木匠……这些匠人就统称为现在的“工匠”。被请的工匠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只管干活,只管把活做好,无论出多少汗、无论有多累,从不讲价钱,主人只需把三顿饭管饱,晚上把酒管足就OK了。被请来的工匠们不仅踏实干活,而且出自他们的产品技术之高超、手艺之精湛、质量之忧良、功效之快捷,修的屋、建的房、做的家具、造的桥梁,几十年不走样,上百年不变形。

  提起工匠精神,一生酷爱发明创造受后人景仰的春秋战国初期的鲁班,隋朝修建的赵州桥,这些都是典范。

  这种精神典范,数不胜数,让人感动。把“1205”钻井队的日进尺业绩保持全国第一,为大庆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王进喜;练就了“一抓准”、“一口清”的绝技,还创造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经验的张秉贵;在叉车司机的岗位苦练技术,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叉车司机,在中央电视台表演时,仅用3秒钟,就用叉车完成了穿针引线的绝活的残疾人汤彬;通过诚实劳动,用心钻研,掌握行车和交通规律、研究乘客心理、学习沟通技巧、精于成本核算,竟然连续7年月收入达8000元以上,最后被请到微软的讲台给中层干部讲课的出租车司机臧勤;给导弹铸造衣服的“大国工匠”毛腊生,“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还有中央电视台每年评出来的“感动中国”等英模人物。

  可是,有些工程建设单位里,工匠精神极其缺乏。某些领导身上的确存在只当“绅士”、不当“战士”,只“传球”、不“进球”现象,该抓紧的事迟迟不“动手”,对难解决的事常常是“甩手”,对棘手的事情总是“缩手”,对需要表态的问题总是“摇手”。员工队伍确实缺少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做事的高尚品质,缺少了吃苦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是施工生产过度依赖资源投入,方案优化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工序安排不均衡、生产节奏不同步,前期松松垮垮、中期窝工浪费、后期抢产大干,造成项目成本大幅增加。物资设备采购无计划,盲目添置、随意调拨,造成长期积压、占用资金;供给不限额,随意领取、进出无序、账物不实,造成闲置废弃、被盗偷卖,企业资产悄然流失。项目运行过度倚重行政手段,一些单位合同意识淡薄,履约能力不强,法律纠纷不断;劳务队伍以包代管、包而不管,偷工减料、为所欲为,导致我们的项目危机四伏、暗藏隐患。

  二是项目经理片面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任务、虚指标,不能产生直接效益,不但花钱费时,而且影响生产、耽误施工,把党建工作简化为开开会议、学学文件、收收党费、搞搞活动;有的基层书记自我定位不准、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方法不新、作用发挥不好,对自己主业范围内的党建工作,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该做成什么样,往往沦为“拆迁书记”、“后勤书记”。

  三是机关作风是上班炒股、网上逛店、网上聊天;上班串门、中途溜号、搞小团伙;基层同志到机关办事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到基层服务、指导、检查工作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浮于水面,发现不了问题、提出不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突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只要各个单位每个同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各个细节抓起,并严格按照李总理提出的“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