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帆
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成都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杨志立“君子之风”画展,在成都画院市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展出作品99幅,是画家杨志立研习墨竹三十余年的总结和汇报,无论是数丈巨制还是盈尺小品,无论是风、晴、雨、露、霜、雪、月、雾还是春、夏、秋、冬,都是作者力求用传统的笔墨写现代人的情感和空间关系。严谨中求潇洒,继承中出新意,落笔精准,气韵生动,自成面目,作品处处弥漫着画家所崇尚的君子之风以及画家对人格的写照与颂扬。
杨志立,号七郎,回族,成都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中国画学会会员、四川湖州竹派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郭沫若书法全集》、《美术成都》、《余兴公书画集》副主编,《全国当代国画名家作品展》艺术委员、《第六届全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组委会展览组副组长。
杨志立天性爱竹,青少年时期拜巴蜀画派前辈余兴公为师,专修宋元墨竹,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周反复临摹宋元墨竹小品400余幅,如此长达数年之久,然后遍习历代名家,博采众长,取宋人之形、追元人之笔、法明人之意、悟清人之水、尚近代之文、求现代之气、玩当代之时空,再结合自己“详审四时”之生活体验,随情而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墨竹,从古至今,从帝王贵胄至平民百姓无不辈受青睐。由墨竹演绎出的文化,如“不可无竹”之叹、“胸有成竹”之语、“竹报平安”之典、“虚心劲节”、“宁折不弯”、“高风亮节”之喻,早已深入民间,家喻户晓,成为国民口头禅、座右铭。
蜀中大地人杰地灵,盛产各种竹子,堪称竹文化之乡。墨竹绘画更是从发生到发展都与这片灵地密不可分。据史料记载,墨竹发明于后唐西蜀的李夫人,“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横写窗纸上……遂有墨竹”。数十年后的北宋时期,又由蜀人文同、苏东坡将其完善,墨竹始得成熟。他们所成就的墨竹绘画表现形式,被后世誉为“湖州竹派”(因为文、苏都任过湖州太守),文、苏也被推为湖州竹派创始人。湖州竹派的表现形式,开中国写意画之先河,其艺术主张以及理论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自此,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旨开始由原来“成教化助人伦”的实用主义,转为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的表现主义。通过笔墨形式,“托物言志”、“比兴”、“寄情”等手法,将中国的绘画艺术上升到由“艺”而引入“道”的哲学高度。
然而,墨竹发展至明、清时期已达到不可复加的艺术高度,再难有所突破,致使墨竹艺术已显衰落之象。杨志立曾师从余兴公、冯建吴先生,专修宋元墨竹,坚守文同、苏东坡的艺术主张,继承并发展了湖州竹派的笔墨精神和表现形式,遍习历代名家,博采众长,取宋人之形、追元人之笔、法明人之意、悟清人之水、尚近代之文、求现代之气、玩当代之时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至今,杨志立专攻湖州竹派墨竹四十年,坚守自己和、静、清、寂的艺术主张,探索的时间和作品的数量,已将墨竹艺术成就推向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已成为当代湖州竹派领军人物。2011年,由四川美协主办的杨志立“君子之风”个人画展取得圆满成功,并出个人专辑,被香港《明报》和凤凰卫视誉为当代湖竹派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