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海建 媒体人
最近,微信突然宣布,3月1日起将对微信的零钱提现进行收费。不少用户觉得,以后将收到的微信红包钱提到银行卡都要被“剥削”,难以接受;也有用户认为,自己在银行提现时从来没有被收费,为何在微信提现要收费?由于微信表示“提现收费是用于支付银行收取的手续费”,银行人士“喊冤”,称银行对微信收费的业务与提现并无关系。(2月17日信息时报)
微信红包提现时却被微信“雁过拔毛”——这让原本“随你提现随你飞”的画风,出现了不大不小的逆转。
微信团队称,计划向用户收取的提现费率为0.1%,而微信需要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率平均高于0.1%。之前一直都是微信帮用户承担这部分费用,但是由于业务增长迅速导致成本压力剧增,微信已经难以承受了。说得挺可怜见的,其实不过一句话,软件商都是一条路上的:先是赔钱赚吆喝,等用户粘性强了,自然就要正襟危坐来算账,提现收费就成了最后一只靴子罢了。
微信提现收费,说白了其实就是两层意思:一是看得见的成本考量。比如就算银行对微信是“慈善妈妈”一样免费到底,但平心而论,微信运营本身就是有成本、有支出的,贴钱还是赚钱,都是商家的自由。只要这个市场是开放竞争的,甚至收费这件事,都没什么解释的必要。商家的定价权,还是要尊重的。二是逼着用户去消费,以此拓展自营业务。比如在微信构建的消费场景中,超10万家零售门店、超8万家餐厅、超600家停车场、3000家以上加油站等有合作关系;此外,线上还有京东、美团、携程等商户。不提现,可以消费,甚至还可以投入“微信理财”的怀抱。这样的心思,也是司马昭之心。当然,还有人看得更远,认为这样的收费举措,实质是倒逼国内银行业降低第三方支付的门槛。移动支付成了大势所趋,银联等层面不为微信、支付宝等降低收费,消费者享受的“免费大餐”,终究有一天要底儿朝天。
说得更明白一些,关于微信提现收费,舆论该秉持两重起码的理性:一方面,收不收、怎么收,都是商家的事。不能说你免费惯了,就认为收费是不合理的,更不该扣上“悖逆互联网+”等帽子;另一方面,与其关心BAT的具体收费政策,倒不如关心互联网市场化进程。比如在微信提现收费的时候,支付宝提现还是可以免费的,百度钱包也宣称不会跟进。那么,你有更多选择,他有更多偏好,有平衡的竞争关系在,就别怕这种收费“狮子大开口”。
今年春节,微信以收发321亿个红包在各个平台中一骑绝尘。于此背景下祭出提现收费政策,估计也有十足的底气。而早在去年底,央行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 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鼓励银行对存款人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办理的一定金额以下的转账汇款业务免收手续费。若银行并无业务倒逼,那么,微信如今之举,难免令人侧目。但不管怎么说,能玩红包、能快捷消费的,不止微信一家,把抱怨化为用脚投票的力量,远比小心眼的吐槽来得强。
它收它的费,你投你的诚,只要市场没有垄断,各自爱怎么玩,别客气,请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