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江 自由撰稿人
从今年起,厦门市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将可获得稳定岗位补贴。近日,厦门市人社局发布新政,就做好厦门市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工作的有关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根据新政,在厦门市行政区域内,按照《厦门市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并缴纳失业保险费,且上年度未裁员或净裁员率低于厦门市上年度12月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企业,可以申请领取稳定岗位补贴。(2月17日《海峡导报》)
“不裁员补贴”的推出当然不乏善意。对于不裁员的企业,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补贴。不仅有望控制产业结构调整期的失业率飙升现象,为企业转型减压,同样也意味着员工不必直接面临失业,而将获得更长的择业过渡期。有了“不裁员补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减少阻力,实现更加平滑的过渡,的确值得期待。
事实上,对于身处瞬息万变市场之中的企业而言,无论是生存下去,还是保持竞争力,其实都需要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而调整经营策略的过程中,人员的变化自然在所难免。一些因市场萎缩转换而导致的业务缩减与关停,必然意味着相关从业人员的裁减。既然如此,深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结构性的失业,很多时候在所难免,而失业率过高对于社会稳定性的影响则不言而喻。对员工而言,遭遇裁员,同样是件残酷的事。在相关岗位上多年获得的从业经验,在市场上未必能够找到对应的岗位,由此对个人和家庭基本生活造成的影响,的确不应忽视。如何避免企业大量裁员,如何将失业率限制在可控范围,自然值得探究。
不过,既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又要在这个过程中不裁员,二者之间的矛盾其实显而易见。毕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意味着对新技术、新技能的需求,而过往业务的萎缩与放弃也必然意味着相关从业人员必须面临重新择业。可以设想,不裁员必然意味着仍将占用企业运营的诸多资源。拖着一条“不裁员”的尾巴,能否顺利实现产业优化调整,恐怕需要打上个问号。而“不裁员补贴”这一有违市场规律的政策,究竟是会让企业转型更加平滑,还是会形成阻力和障碍,倒是更令人担忧。
此外,按照“不裁员补贴”的相关约束,所需资金将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补贴标准为企业及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所谓“不裁员补贴”,本质上不过是一企业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部分退还罢了。对那些经营无压力,根本无需裁员的企业而言,“不裁员补贴”自然拿来全不费功夫,而真正面临裁员压力的企业,仅仅是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恐怕远远不足以缓解这一压力,这一机制能否能雪中送炭,也仍需打上问号。
而面对裁员,其实并非只有“补贴”一招。诺基亚出售手机部门,芬兰员工大量被裁,芬兰政府并未允诺“不裁员补贴”,而是努力促成失业人员“软着陆”。除了诺基亚进行3年期的转职计划,将员工转移到其他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为员工创业提供财务支援之外,芬兰政府也提供拨款、创业计划,以及其他培训项目,帮助数以千计的失业工程师成为创业者,成为芬兰经济活力的新源泉。
可见,“不裁员补贴”的背后,企业经营压力与困境,或是不争的事实。但真正意义上纾解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企业裁员困局,“不裁员补贴”显然不如减税对新经济方向的引领、以及务实的创业优惠政策来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