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锋是江苏吴中市东山镇莫厘村的“农二代”,大学毕业后回家帮助父亲经营茶叶生意,把熟悉的网购模式与父辈经验相结合,他把自家产业打理得风生水起。然而周锋时常也会有困惑:与专业电商相比,我还不够专业。拍图,只有一台手机显得太业余;美化,我只能简单美图秀秀,哪里拼得过专业卖家;写广告,更是比不上专业写手。想把网络上销量提高,恐怕我还欠缺专业基本功。
作为新兴“农二代”的代表,1月20日,周锋受邀参加了一场由当地政府组织的座谈会。会后他连呼“大惊喜”:有关部门将要开建一个电子集聚区,为当地从事电商的农户一站式配齐网络营销所需要的所有后勤工作,而农户只需为产品的品质负责。“今后我们可以省下很多设备、人工成本,而且网站页面也更专业。未来的农业电商之路,我们充满信心。”周锋的经历,正是吴中区万余农民的一个缩影。
在太湖流域农业发展中,政府搭建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产销对接、放心农资集中配送降低农业成本、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随着一项项细致入微的“精准”政策陆续推出,吴中万余农民的生活正悄悄地发生着喜人变化。事实上,记者发现,这些措施恰恰与不久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度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不谋而合——以“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太湖畔农业从业者的改革探索之路早已拉开了序幕。
有效供给:让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1月21日上午,东山镇果品协会会长周建林再一次拨通徐州某食品加工企业的电话,询问白果加工产品的研发进度。近年来地产白果的价格持续走低,许多果农家里的白果都挂在树上无人收购。2015年10月,周建林怀揣20斤刚采下的优质白果敲开徐州、泰兴等多家食品加工厂的大门,他决定为白果种植户找一个出路。最终一企业提出的白果开心果、白果干等方案得到认同,目前正在跟进中。
农产品为何会出现库存?很多时候,市场需求不足仅仅是个表象,供给配错了才是问题实质。在采访中,吴中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已成为“库存”的农产品,当地会积极帮助寻求出路,但从更为深远的角度考虑,则是引导当地农户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有效供给,让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这是去库存的根本。”
西山养殖户钱吕的九门养殖场里,草鸡睡在由“有益菌”铺成的发酵床上,菌类既可以吸收鸡粪,也大大降低鸡患呼吸道疾病的概率,避免摄入抗生素。如今,“九门牌”在市场上认知度极高,然而提起创业最初打品牌的艰辛,钱吕对记者说,她从“吴地优鲜”平台上受益匪浅。“吴地优鲜”是由吴中区农业局和姑苏晚报联合为太湖农民打造的产销对接平台,不但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问题,也让农户有机会直接向市民展示自己。“在这个平台上,我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被大大缩短,老百姓更愿意了解、接受我们。对于一个想打品牌的企业来说,开头三到五年是很难熬过去的,这期间,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尤为重要。”钱吕说。
记者了解到,“吴地优鲜”平台搭建近两年来,已帮助百余户农户实现了产销对接、打造品牌,目前,这一平台除了传统展销会形式,还推出战略伙伴联盟,加盟的伙伴农产品具有严格的准入标准,一旦加盟便可使用“吴地优鲜”品牌标识。加盟的企业必须做到零投诉,否则会被立即终止品牌使用权。“这种倒逼机制,会引导农户生产出高质量、市民喜欢的产品。”吴中区农业局局长刘龙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介绍,除了上述倒逼机制外,吴中区农业部门今年还将抓好提质增效重点工作。“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要生产什么,要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降低成本:政府搭台减少百姓自身吆喝的代价
对于农民面临的挑战,业内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天花板”和“地板”的双重挤压。“天花板”指的是国内农产品上涨空间有限,而“地板”指的则是越来越昂贵的农产品成本,包括租金、农机、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为什么说农业是靠天吃饭,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除了租金可以确定,其他每项成本都没法事先算好。”曾有一位养殖户在采访时无奈地对记者说。对于吴中区农业部门来说,降低农业成本既包括农药化肥等“看得见”的成本,更在于帮老百姓减少为自家农产品单打独斗吆喝的“无形成本”。
2015年年底,吴中区农业局与某知名电商平台签署了战略协议,在其网店平台的中华特色馆中专门开出苏州·吴中太湖馆,这是该网站目前唯一一个非市级板块。记者了解到,这一项目是“吴地优鲜”平台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有机结合的一个举措。“不但要通过展销会帮农民实现产销对接,在互联网平台上,我们也要帮农民减轻负担,由政府出面做宣传,既可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能有效降低老百姓自身吆喝的成本。”据介绍,吴中农民在这一平台上从事电子商务,均可以免交平台技术服务年费等费用,此外,相较于目前大部分电商网站上推广费占销售额的10%到30%,在这一平台上,这个比例不到5%。项目负责人介绍,由政府做背书将降低电商成本,有效解决目前农产品电子营销中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
此外,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产中耕种栽培、产后运输加工等过程中提供社会化服务,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降成本的有效“切入口”,在这一点上,太湖农业启动更早。记者获悉,从2013年起,吴中区就建成投运农药集中配送体系,覆盖粮油、蔬菜、茶果、水产等四大类。目前共建成40个农药集中配送点、14个渔药配送站,农户在上述场所购买农药,只需付中标企业的中标价,不加任何经营差价,同时也获得了专业部门的科学指导,避免过度用药的情况发生。
来自吴中区农业局的信息显示,今年太湖区域农业还将通过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农业效能,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包括: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6+1特色基地和规模化基地。其中规模化基地项目尤为引人关注,据悉,农业部门将在胥口、临湖、金庭等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今年预计率先启动1万亩,得益于此,太湖流域农民的种植成本有望继续降低。
补上短板:
为农民提供电商“一站式”服务
去年,周锋和东山当地十几个“农二代”朋友一起筹办了洞庭山联盟:“其实就是把各家的产业打包,一起在电商平台上集中推出。”去年年底,周锋和小伙伴们的“小打小闹”引起当地政府关注,在多方支持下,他们与某知名物流公司签下了100万元的订单。
互联网和电商是当下和今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不少业内人士认同目前是我国农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期。然而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农业发展中的可补、要补的短板也不在少数,农村电商建设便是其中之一。“且不说是否每个农民都能熟悉电商业务,即便懂电商,也不一定熟悉每一步流程。这个短板,我们来帮忙补。”吴中区农业局负责人对于今年的一项“大计”胸有成竹。
1月20日,周锋和许多同乡接到政府的邀请前往一个座谈会,他们讨论的正是前文农业部门所说的帮助农户“助农于技”的项目——东山电子集聚区。记者了解到,未来这里将为农民提供拍照、美工、写软文、包装设计、配送物流等完善而全面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农村、农民的融合。据悉,除了东山镇,光福和甪直等镇也将陆续推进类似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互联网基础建设不但包括提供电商配套服务,也在于为广大农民搭建一个高质量的电商平台。记者获悉,前文所述某电商平台上的苏州·吴中太湖馆将于今年3月正式上线,届时,吴中区域内的各种农产品可以按乡镇板块和产品类别两种搜索方式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网民搜索、购买。(周伟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