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 特别报道

2016年01月2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彭水交通的民生答卷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娄红淑 重庆报道

  编者按:

  ——行业综合考核首次挤进全市前10名。

  ——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大关。

  ——五年争取资金16.3亿元,创历史新高。

  ——国省县道公路生命工程实现了全覆盖,乡道覆盖率达85%,全市名列前茅。

  ——交通安全连续12年杜绝重特大事故,水上交通连续8年保持了“零死亡”,连续11年获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一等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创出“彭水经验”。

  重庆彭水的交通建设通过朴素的方式,把发展的立体思维和如何拓展百姓幸福进行有效的融合,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道路是基本的生活所需,畅通的道路,则是民生的极好体现。

  当前,国家经济处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求交通抓住机遇、补齐短板,发挥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对彭水交通而言,就是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提高交通科技应用水平,加强行业管理保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攒后劲、提供支撑。

  

  内外联通

  织一幅完整的交通网络图

  

  在新的一轮战略决策中,彭水结合自身实际,定位“城市建新区、产业拓园区、扶贫建示范区、生态文明创先行区”,这些目标的实现,更加需要我们安全畅通、便捷舒适的交通作为支撑。

  为了发挥交通的经济作用,在交通网络建设过程中,彭水按照以构建渝东南水陆联运支撑点为目标,坚持科学、生态发展,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养护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强化安全监管,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交通工作成效显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保障。

  2015年,彭水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大通道建设进展顺利。乌江航道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完成,渝怀铁路二线、黔石高速公路分别开工建设,渝怀高铁和彭酉高速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一江两铁三高”的对外综合交通大通道布局已经成型。二是县域干线公路建设不断提速。建成了下塘互通至县城快速通道和靛水新城快速通道,完成了彭石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大树村通畅工程(国道辅助通道)、县城至阿依河旅游公路、郁山旅游公路和彭丰二级公路路基工程,启动了鹿角乌江大桥、乌江四桥复线桥和水泥厂至九黎城段滨江路建设,县域内交通骨架网络日趋完善。三是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稳步推进。正在建设靛水新城客运枢纽和县城中心客运站,目前,全县建成客运站20个,其中二级站1个,三级站1个,乡镇建成等级客运站18个,其余乡镇均设置有简易站,乡镇通客车率达到100%,基本满足全县人民当前的出行需求。

  “如果把国道、省道公路比作是身体的‘大动脉’,那么农村公路便是器官内部的‘毛细血管’。搞好交通建设,就是要让‘大动脉’与‘毛细血管’有效联动,发挥输送血液的重要作用。”重庆市交委某领导这样诠释交通建设。正是充分运用了这一理念,彭水的交通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据彭水交委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彭水行政村通畅和撤并村通达“双百”目标圆满完成。五年来,累计建成行政村通畅工程2202 公里,撤并村通达工程1664公里,圆满实现行政村通畅和撤并村通达“双百”目标,农村公路路网基本成型,助推了全县的精准化扶贫工作。农村公路总体合格率在90%以上。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严格实行“四包责任制”、严把“五个关口”、严格落实“六项制度”,并由业主代表、公路质监局指导,将每一个项目的“第一公里”路面浇筑,作为施工单位建设的“样板路”,其余参照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总体合格率在90%以上。

  至此,彭水的“铁、公、水”网络骨架初步形成,“2小时彭水”目标已经实现,渝东南水陆联运支撑点已具雏形,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张巨大的立体交通网络图,如渔网一样,正慢慢覆盖着彭水,新型的道路、交通工具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引领了城市的变革。

  

  开拓创新

  构筑安全的交通环境

  

  交织的路网,使得彭水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给该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彭水立足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强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到彭水旅游的人与日俱增,若不注重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再坚固的东西也终将毁坏。为了适应新常态,彭水交委加大了公路养护与管理力度,促使交通环境不断改善。

  在公路养护与管理方面,彭水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加强公路通行能力、加强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创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加强路政管理工作。

  完成了国道G319路面大修、S202线连湖大桥至万岩隧道、沙湾至马嘶口路面等一批干线公路改造,引进冷补沥青技术,完成了彭酉、彭务二级公路、县城至摩围山旅游公路和火车站出口公路等小修保养工作,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推行养护承包制,进一步落实乡镇(街道)对农村公路管养的主体责任,及时清除各类水毁坍方,彻底消灭坑凼、车辙,确保了国、省干线和县、乡公路24小时畅通。

  值得一提是,在农村公路养护过程中,彭水交委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探索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模式,推行农村公路养护保险方式,对全县3306公里农村公路实行政府买保险政策,由保险公司承担农村公路损毁风险,提高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

  为了在县内构筑一个和谐的安全的交通环境,彭水坚持路政人员经常性上路巡查制度,实行路政、乡镇(街道)和村民委“三级”联动机制,落实举报、季度联席会议、责任追究和奖惩等四项制度,坚持源头治理与路面治理相结合,强化超限治理,每年超限率均控制在5%以内,规范公路红线范围内的(构)建筑物,积极开展“路安”集中整治行动,行车环境明显改观,为和谐安定的交通环境奠定了基础。

  

  多措并举

  升级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交通建设的目的就是为运输能力提升服务,为百姓的便捷服务,为经济的跨越发展服务,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为契机,系统整合城乡客运资源,以常规公共服务范围拓展,农村客运公交改造为抓手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彭水县交通运输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彭水县的交通客运网络是“公交为核心载体网络,出租车为补充,农村客运为拓展基础网络。”据彭水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该县共发展农村客运车辆150辆,新增出租汽车50辆、公交车34辆。目前,全县城市公交线路21条,公交车73辆,出租车166辆,有客运班线113条、客车434辆,运力共8723座,基本满足全县广大人民出行需求和货物运输需求,通达通畅的交通为彭水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为了确保群众的安全出行,加大非法营运打击力度,五年共查处非法营运车辆1121台次,切实保护了合法经营者的利益;开展出租、公交车专项整治,纠正违规经营行为,引导从业驾驶员安全、规范经营,提高服务质量,促使全县客运市场健康发展。

  同时,为了全方位地从根本、从源头逐步巩固交通运输秩序,彭水交委加强驾培机构经营资质、规章制度、IC卡计时系统使用的日常检查和监督管理,按照新国标认真开展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达标验收工作(目前验收合格6家),坚决杜绝违章超员培训,切实解决驾培行业因相互竞争导致培训价格低、培训不规范、学时不到位等问题。按照交通部《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和《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的要求,规范维修市场经营行为,完善车辆进出厂交接手续;开展“维修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取缔因场地受限的三类维修经营业户16家,全面提高维修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监管整治

  用铁的手腕紧绷安全弦

  

  近几年,彭水交委以铁的纪律大念安全生产“紧箍咒”、铁的手腕紧绷“安全弦”,夯实基层安全生产基础,全面落实市县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强化监督管理,深化专项整治,做到了安全责任、宣传教育、隐患排查、事故处置“四到位”,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彭水交委实现了交通安全连续12年杜绝重特大事故,水上交通连续8年保持了“零死亡”,连续11年获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一等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创出“彭水经验”,并于2014年获得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表扬的“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先进单位。

  抓责任落实,巩固体制机制。彭水交委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监管”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审批谁负责”等工作制度和安全投入、安全制度、安全责任、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法制、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应急救援等八大体系,全面落实行业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人员履职能力和整体素质。

  抓基层基础,增强安全保障。在安全投入上,彭水交委扎实抓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桥危隧标准化改造,为群众安全出行提供了方便。完成客运企业、维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完成了24个渡口和25艘渡船的标准化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危桥危隧改造工程,提升安全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抓隐患排查,着力专项整治。近年来,彭水交委扎实开展道路运输、水上交通、交通工程和养护工程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五年共排查并整改交通一般安全隐患2495 处,重点安全隐患37处,整改率达100%。确保水、陆、交通建设安全稳定。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彭水的交通建设在创建层次、规模、举措、影响和效益等方面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出行创造了一个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助推彭水县域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产业路”、“移民路”、“致富路”、“扶贫路”,成为破解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难、脱贫难、致富难、发展难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