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雨辰 李晨韵
虽然诞生时间不长,但“跨境电商”一词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对身在海外的华人来说,在亚马逊、Ebay等平台上买些带有中国元素的产品,很有可能就是中国的卖家销售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倾向于将生意做出国门。
据2015年数据统计,杭州、宁波等城市出口订单和货值成百倍增长;上海自贸区2015年1至7月跨境电商保税进口总货值同比增长109倍,深圳前海前3季度累计验放跨境电商个人物品清单530.5万票,总值4.32亿元人民币,分别为2014年全年的106倍和48倍。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
高费率成“痛点”
不过,目前许多中国跨境电商的商家在进行海外销售的时候,往往使用欧美企业的支付平台如PayPal、CD、WorldFirst、Payoneer等,但是使用这些平台存在收费高、资金周转慢等问题,因为欧美和中国在服务体制以及法律协议上的不同,在支付过程中常常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成本。
“一般对零售业来说,净利润都在10%以下、5%左右,但仅仅支付成本可能就占到了3%,支付成本非常高。”作为致力于为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提供最高效率的全球化金融服务的跨境支付公司负责人,PingPong金融CEO陈宇认为,目前中国跨境电商的支付过程中,不仅费用偏高,而且因为欧美的金融支付体系和中国金融支付体系区别很大,当资金在这两个支付体系中流转时也需要大量时间,导致中国商户资金周转慢。
杭州一位运营服装跨境电商的CEO陈冰(化名)向记者诉苦,自己做跨境电商两年来,虽然采用过多种支付平台,但在支付方面的费率却一直居高不下,支付成本最高的损耗在3%左右。
杭州滨江区商务局副局长柴志冬曾担任杭州市跨境电商综试办副处长,和该区的跨境电商企业多有接触,在他看来,高费率对做跨境电商的商户是个实实在在的痛点,“如此高的手续费在国内企业来看可能不可思议,但目前跨境支付就是这样的状态。”
支付领域话语权偏弱
更加致命的是,因为中外金融监管的差异,资金的回收还存在不安全因素。
2015年2月,某海外第三方支付平台被爆出有超过5000中国商户的账户因为诉讼遭到冻结。部分商户因为没有应诉,其账户资金将面临被清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这一事件曾引起中国商户的愤怒。
据记者了解,这次事故的原因是美国一些律师对中国产品知识产权方面进行了起诉,但海外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第一时间并未选择调查事件的原因和聆听中国商户的声音,而是冻结了中国商家的资金,让商家自行处理。而发生这样的事件,是因为中国卖家并不熟悉欧美知识产权规则和法律体系所造成的。
这意味着,作为跨境电商的重要核心部分,中国企业在支付领域的话语权偏弱。
“如果不抢占话语权,搭建属于中国企业的跨境电商支付平台,和中国、美国的监管体系对话,帮助中国企业发声、进行保护,那么,依靠跨境电商提振出口、解决中国制造问题,只能是一句空话。”陈宇曾在华尔街做了十年精算师,对于支付存在的痛点深有感触,因此,他率领团队花费了近两年时间打造了PingPong支付平台,于2015年7月正式上线,专门为中国跨境电商的商家提供金融服务。
搭建平台需三方努力
实际上,随着中国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像PingPong这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对行业产生更大影响。在柴志冬认为,若能大幅降低支付费率,对整个行业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行业以后,我们分析整个行业可能要从蓝海变成红海,费率肯定要下滑,如果能做到1个点,意义就非常大了,节约支付成本对整个行业意义非常重大。”
“跨境电商在中国发展非常迅猛,但因为中国法律存在许多空白,关于跨境电商很多国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员,律师董毅智认为,因为法律方面的不了解和操作的不规范,中国的跨境电商运营者有时会在海外吃亏,甚至受到法律惩处,但却没有投诉渠道,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法律、企业三方面共同协调,搭建起更加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