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梦想,从百米井下起航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记柴里煤矿掘进二区大学生班组

  ■ 刘光贤

  

  “中深孔光爆区域象限定位法”、“伸缩式前探梁”、利用皮带实现掘进的连续化排矸运输……这一项项技术创新均来自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掘进二区的大学生班组,与其他大学生不太一样,这些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没做白领,却来到了柴里矿的百米井下,做起了“黑领”矿工。他们运用新知识和技术,精细管理、不断创新,使该矿迅速缩短掘进周期,不断创出掘进新水平。

  

  绽放青春的光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柴里煤矿工作,为不断强化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柴里煤矿先后提出了“青年英才俱乐部”“一团一品”等典型工作做法,并于2012年1月在掘进二区成立了大学生掘进班组。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个人梦”的一个良好平台,在全矿青年队伍中树立起了一面旗帜。

  选择在井下一线工作不容易,而能够在井下一下坚守住梦想更不易。大学生掘进班自成立那天起,他们每名成员都用自己的故事,为这个“青春梦”奏出了最美的旋律。

  2011年毕业于山东科技本科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屈光凯是当时矿上学历最高的掘进工之一。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小屈越来越感到知识的不足,于是,他又不断自学各类技术。当工区组建“大学生掘进班”时,小屈被选为首任班长。如今的小屈,已成长为技术员。

  进二区综掘设备全部由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出身的孟超,毕业时适逢“大学生团队”组建,于是他成为首批成员。这让小孟感到很荣幸。

  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矿山机电专业的王延超:“上大学时,可以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下井当矿工。可是当我在井下看到将要操作的是一套现代化的综掘设备后,立即明白矿山已是今非昔比,井下正是自己的用武之地。”

  “只有面对面,才能心贴心,才能了解了一线员工的辛苦,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一线,虽然苦点、累点,但很充实。”这是大学生杨昆在自己的微博中有感而发的,现在的杨昆已经提拔为班长。

  “大学生团队”成员田欣谈到来矿山工作的感受时说,“我出生在矿山,现在是第三代矿工,对煤矿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井下工作比较艰苦,但这对自己是一种历练。”

  范创,2013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他说:“大学4年,坚定了我一辈子跟煤矿打交道的信心。”因此,当他毕业后来矿组干科时,强烈要求“到井下干”,因为他是“学采矿的”。

  2012年1月,来自6所院校、8个专业的9名毕业生,组成了柴里煤矿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班组”。他们发挥各自优势,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团结友爱,刷新一项项纪录,创造一个个奇迹,区队职工们都称赞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高知矿工’,一群可爱的‘90后’!”

  

  构建创新圆梦的舞台

  

  这群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的“90后”大学生矿工有信心、有决心在井下奉献他们的青春和智慧,在煤海驰骋。

  可是,实际工作中,综掘设备技术含量高,标准要求严,“大学生掘进班”一切都得从头做起。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这些项目!在综掘工作面调试安装期间,他们认真观察设备运转情况,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并根据现场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成功解决了设备运转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2014年1月,柴里煤矿236东集皮工作面掘进施工中,为了提高迎头的工作质量,控制各类技术成本,柴里煤矿决定科技攻关井下巷道爆破技术,并成立了由大学生掘进对为骨干力量的爆破攻关小组。由于该项技术首次在柴里煤矿进行实践,在技术掌握、现场施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攻关的顺利开展。随后,大学生掘进班组迅速与老职工座谈,与其他技术人员商量对策及解决方案,并查阅相关技术论文,借鉴有价值的经验的做法,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后来,他们对236东集皮采用了中深孔光爆区域象限定位法技术研究,提高了劳动效率,单项掘进进尺提高进尺0.4m,缓解了矿井采掘工作面接续紧张的状况,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并荣获山东省煤炭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2014年4月,由于236东集皮工作面遇到上山掘进,造成前探梁安装、回撤不方便,使用起来笨重,浪费体力,浪费时间。大学生掘进班组迎难而上,创新研制了伸缩式前探梁。通过科学研究,采用分节式加工、锁口连接,解决了安装麻烦、撤除时困难的问题,减轻了劳动强度;缩短了临时支护时间,每循环可节约工时30-60分钟,在满足支护强度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并获得了山东省发明专利。

  2014年3月,在接到南大巷卧底工程后,由于卧底工程量大,局部卧底深度近1米,并且有原来的地锚密集给施工带来非常大的难度,加之工期紧任务重,没有一个班组敢承担此项工程。大学生掘进班组却主动请缨此项工作,签订了军令状,决心肯掉这块硬骨头。经过全班人员近40天的努力奋斗,完成卧底任务近200米,并且提前10天完成卧底工程。为工区的整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其他班组树立了榜样。

  

  掘进班里的大合唱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大学生掘进班毫不畏惧。他们总结经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工程质量,他们所施工的工程,月月被评为优良品,季季作为亮点工程接受上级检查。

  在“大学生掘进班”成员中,有学采煤的、机电的,也有学机械工程的、电子计算机的,有动脑能力强的,也有动手能力强的。学习日,他们轮流讲课,取长补短,既学习专业知识,也要掌握通用技术。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一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门专业,我有一门专业,相互交换之后,就各自拥有了两门专业。”对于学习和接受新东西,班里的每个人都有共同的认知。这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课堂”,在生产现场、机器旁边、操作室里,他们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有时还会选择技术高超,德才兼备的优秀老职工,进行拜师学艺。

  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9名大学生组成的掘进团队,组建四年多来,扑下身子掘进,静下心来创新,在井巷施工过程中,面临掘岩机老化、过断层等困难,积极请战,班组月度进尺始终在区队独占鳌头,月月超额完成定额计划。其中3月份创出了单班进尺2.1米的区队最高纪录,并保持至今。

  严格工作现场的安全管理,始终保持着安全生产“零事故”的记录,成为区队安全管理的楷模、创新发展的表率和区队建设的“领头羊”,先后荣获山东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山东能源集团“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枣矿集团“十佳安全班组”、柴里煤矿“安全典范班组”等荣誉称号。目前,大学生团队已发展成为区队青年职工人人向往的成长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