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健
这是一张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在金融危机以来国内重卡行业最困难的2015年里,1-11月中国重汽累计产销整车14.2万辆,其中重卡8.9万辆,销售收入543.6亿元,利税总额23.5亿元。尽管销售总量有所下降,各项主要指标均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占有率较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达到17.86%,是国内重卡行业中总体表现最好的企业之一。
这是一场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开创新常态下中国重汽发展新局面的全新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重汽顶住压力,全面启动了“创新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品牌、质量、效益升级年”活动,经济运行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升,综合实力和企业效益控制优势凸显。
认识新常态,中国重汽及时调整,自我加压,提振信心;适应新常态,中国重汽锻造自身的竞争新优势;引领新常态,中国重汽“智慧重汽、金融服务”等项目齐上阵,全面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增长。
正如刚刚结束的2016年商务大会上,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所言:“无论市场一帆风顺还是惊涛骇浪,承载着振兴民族重卡行业重任的中国重汽这艘巨轮,将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端。中国重汽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因时而变
找准最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
如果说从去年到今年,国内的重卡行业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下滑行情,从而使各生产厂家都出现了业绩暴跌而乏善可陈的话,那么从近十年来国内重卡行业的市场发展所呈现出的不同阶段与中国重汽的发展结合来看,不难发现,今天的中国重汽正实现着国内其他重卡企业都没有企及的一个目标:当全国重型汽车市场需求旺盛时,中国重汽在超常规发展;当市场需求平稳时,中国重汽保持了领先地位的增长;当市场需求下滑甚至负增长时,中国重汽还在保持适度的增长。
显然,这不是一般的目标,从深层次的意义来看,中国重汽今天的稳步发展不仅仅表现在一些指标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之中国重汽总能实时的进行调整,使之成为全国重卡行业发展中的少有亮点。
对此,马纯济将其解读为,中国重汽的产品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公司的曼技术产品作为搅动市场的“利器”,如今已经成为重卡市场新的领导力量。在曼技术产品的有力带动下,中国重汽工程车继续保持绝对优势,牵引车实现逆势上扬,同比增长29.7%,行业内反应强烈。特别是德国曼·T/C系列得到了用户充分认可,有的单车运营里程已超过80万公里,预计全年销售将超过两万辆,成为公司新一代核心技术产品。此外,中国重汽5平台中重卡产品开始形成市场影响力,豪瀚产品销量实现翻番。
同时,在国际市场开拓上的优异表现也成为中国重汽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公司大力加强了国际市场营销服务网络和境外配件中心库的建设,积极创新过来市场营销模式,为用户提供融资解决方案,抓住部分市场启动的有力时机,实现了区域销量的激增。
今年1-11月公司实现整车出口2.4万辆,同比增长12.5%,连续十一年牢牢占据国内重卡企业出口首位,中国重汽国际市场新优势正在巩固发展。
稳中求变
夯实最支撑快速发展的根基
应该说,市场环境对每一个重型汽车生产厂家都是公平的。除去繁荣表象的泡沫,面对机遇和挑战,就如大浪淘沙,终显英雄本色。
作为传统制造企业的中国重汽,要赢得竞争新优势的法则就是“守正出新”。“守正”,是要守住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比如中国重汽做百年企业的产品好品质,守住“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企业宗旨不变;一张绘制着“打造国内最好的重型汽车,其他企业无法替代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的蓝图目标不变;以奉献社会为责任,让重型汽车更多地走进了广大用户多年的愿望不变;而“出新”,则是“与时俱进”、以新求“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从而赢得美好的未来。
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重汽而言,如何将自己在国内重型汽车市场上保持的产品在技术、性能、质量、服务、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从市场上体现出来,进而打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此,中国重汽首先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开发力量,通过曼技术的提升,拉开与竞争者的差距。
曼技术产品系列化,产品质量全面提升,轻卡、客车板块逆势上扬,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特别是全国唯一的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三位一体”的科技中心园区正式投入使用,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整车装备试验能力的形成,为中国重汽全面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创造了条件,这是中国重汽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重卡行业的一件大事。
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重汽的“改革创新提升”年。中国重汽2016年发展的基本目标是:销售整车16.2万辆,其中重卡10万辆,轻卡6万辆,客车2000辆,市场占有率力争提高一个百分点。曼·T/C系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效益水平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马纯济强调,中国重汽将在继续抓好国际市场的同时,深化营销体制改革,推动营销网络优化提升发展。中国重汽将认真分析市场和用户的特点,及时提供更加优质可靠、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在保持工程车优势和牵引车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与改装厂对接,推动中国重汽曼技术产品在各专用车领域的市场化,特别是高度重视中重卡专用车市场的主动开发。同时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实现轻卡、客车以及新能源车辆的良性发展,努力实现创新升级目标。
主动谋变
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路子选对了,基础扎稳了,中国重汽要实现自身的新飞跃。
在中国重汽今年商务大会上全面展出了公司31台性能卓越、质量精良、制作精美的产品,涵盖重型、中型、轻型全系列商用车产品线,充分展示了2015年中国重汽新产品开发的成果,特设的节能动力和新能源展台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绿色动力MT05、MT07、MT13以及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系统,显示了中国重汽坚持走低碳环保发展之路的决心和大型国企的责任担当。
中国重汽一直坚持理性经营,积极把握经营的内在联系,有自我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不盲目,不跟风,不断探索变化中的本质,据变应招。因此,坚持理性经营,使得中国重汽在业界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敢于说不,也更能主动地迎接市场的挑战。
身处重卡市场的风暴中心,中国重汽将进一步实现由被动售后服务向主动服务营销的转变,积极探索全生命周期车辆管理。在此次商务年会上启动“智慧重汽”平台,着力打造一个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与用户互联互通的绿色生态圈。“互联网+”大背景下创立的“智慧重汽”平台建造了“产品+服务+体验”的新模式,大力应用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管理等新技术,努力打造中国重汽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开创了商用车行业自行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先河。
此外,中国重汽把金融营销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发挥好汽车金融公司的作用,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单位支持车辆销售的积极性,创造中国重汽金融营销新优势,按照汽车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智慧重汽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整体要求,着眼于推动集团市场进入战略目标、产品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来安排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在风控水平提升的环境下,努力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合作共赢奠定坚实基础。
可以想象,随着中国重汽国家级的重型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三位一体”的科技中心园区正式投入使用,智慧重汽AAP上线,豪沃汽车金融公司的成立等等,无一不使得中国重汽的核心竞争增大,更是彰显大国企底蕴。
重卡制造属于人才密集、生产资源耗用庞大,实力要求很高的高端产业,不论在技术、资金、设备等多方面,都对厂家有着极高的要求,虽然现在一些厂家在市场上也有一时的表现,但重卡市场的竞争,将最终反映为厂家综合实力的竞争。随着重卡市场的日趋理性,以及消费者认知的回归理性,中国重卡厂家在市场中的地位必然进行有序调整,真正代表消费者趋势的重卡产品必然站稳历史舞台,中国重汽无疑就是其中最有力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