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76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为廓清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2012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截至目前,普查文物认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初步估计,我国可移动文物超过5000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超过300万件。红河哈尼梯田、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土司遗址等申遗成功,我国以48项世界遗产的总数稳居世界第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不断加大对文物事业的支持力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从2010年的10亿多元增至2015年的近80亿元,5年累计投入320亿元,保障了我国文物事业发展。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一批重要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成为保护对象;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在全国选取了270个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统筹推进其在遗产保护、民生改善、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考古研究船的建造、重点海域专项调查、重要沉船和水下遗址抢救性保护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构建起国家主导、以沿海海域为主、适当兼顾内陆水域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
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4510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28家,免费开放博物馆总数达到3717个。基本形成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进一步完善,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广大文物工作者在坚持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探索文物合理利用的途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