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蔡梦藜 报道
8月9日,中汽协公布了2013年7月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情况显示,2013年7月,汽车产销较上月有所下降,同比继续保持增长。1-7月,汽车产销较2012年仍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要知道,中国目前一时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加之2013年整体经济走弱,汽车销量仍能保持两位数增长,令人叹为观止。
汽车销量高位增长 态势不减
据中汽协分析,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8.33万辆和151.63万辆,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增速分别为10.2%和9.9%,继续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1-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33.50万辆和1229.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2.0%,增速与前6个月相比,均回落0.3个百分点。虽然销量有所回落,但由于7月份属淡季,业内普遍认为能够接受,总体正常。
7月份产量大于销量的主要原因在于,该行业企业多在7月底和8月上中旬放高温假,并进行设备检修,这导致7月汽车产量大于销量,库存有所增加,以满足8月销售需要。总体上7月汽车产销比上月回落,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符合近年来月度变动趋势。
在这其中,乘用车依然保持较大的份额,7月份汽车销售总量为158.33万辆,乘用车则售出123.76万辆,占总销量的77%。另外,合资品牌的乘用车仍是拉动销量增长的主心骨。
据中汽协统计,从1-7月主要外国品牌轿车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情况看,日系下降10.9%,已经比前6个月收窄1.6个百分点;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增速均高于行业整体增速。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1-7月累计市场份额分别为25.2%、17.1%、15.8%、10.1%和4.3%。德系轿车市场占有率继上月超过中国品牌后,本月再次蝉联第一。
然而,乘用车销售额将回落或负增长的猜想,早在几年前便屡次被人们讨论。但在中国整体经济开始走弱的2013年,1-7月的销量却仍较2012年增长了12%,令许多人叹为观止。
据了解,早在2010年,汽车销售即将疲软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但在2011年,中国市场仍销售汽车1850.51万辆,同比增长2.5%。其中乘用车售出1370万辆,同比增长2.8%。在2012年,尽管国内经济已开始放缓,但包括乘用车和商务车在内的汽车销量总计1,930万辆,增长4.3%。而在不少数据都开始回落的2013年,汽车销量的增长在1-7月居然达到两位数。除了难能可贵的感叹以外,也似乎从侧面给了持汽车业将疲软的意见者一记耳光。
经济疲软并未影响车企
在2013年,中国多个行业并非如汽车业那样顺风顺水。
以光伏行业为例,由于几年前的大跃进,光伏产业在2012年连续遭遇了最大市场北美和欧洲的双反,并带动印度等地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提防。这股寒意尚未消散,国务院在2013年又陆续启动了限制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工作,再度让产能早已过剩的光伏业雪上加霜。而中央政府对该行业的态度也不言自明。
3月底,国内最大的光伏制造企业无锡尚德的破产保护申请,再次表明了国家不愿救市的坚决态度。尽管欧盟最终取消了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制裁,大部分光伏企业的业绩都较去年底或去年中期相比出现了大幅改善。但中欧光伏产业谈判中确定的配额与最低价限制,已没有可能让国内光伏产业回暖到几年前的态势。加之国内市场尚不成熟,让不少过剩的产能暂时无处可去,形势依然严峻。
除了光伏产业,前几年红红火火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因前几年在全国各地“一哄而上”,出现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倾向。并巧合似地在今年集中爆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来自行业内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光伏产能利用率不足60%,风机产能利用率不到70%,而多晶硅开工率只有35%,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9%,低于80%至90%的国际通常水准,其中,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严重,产能利用率仅在70%左右。目前,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聚、生态恶化加剧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5月进出口数据显示,出口同比仅增长1%,明显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6.8%,进口同比增长-0.3%,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5.4%。而6月的进出口额还罕见地出现了双降现象,据海关总署公布,6月出口同比下降3.1%,进出负增长2%。由于中国的传统产业更偏向于外向型,5月和6月的负增长,也十分能够说明中国制造业整体疲软的现状。
除此之外,由于政府打压房地产、限制地方政府大举造城,也从一方面抑制了房地产发展,以及各地的疯狂投资。而不少地方实际上早已因前几年大肆吸纳投资、粗放式推进基础建设,欠下了高昂的债务。但不少投资与新城目前尚未产生足以还清债务的盈利,加之国务院密集出台的减免税收政策,让地方政府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还有不少因为金融危机、产能过剩的倒逼,压低了利润的企业。
因此,从2012年开始,有钱人们已不能像以前那样大手笔花钱,政府也一样。中国的汽车业仍能通过中国的内需市场保持较好较快的增长,着实令人意想不到。
汽车业的基层受众群
尽管中国握有财富的一帮人,近一两年的日子恐怕不再好过,但汽车产品实际上已更多地将潜在客户群投向了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在中国,买车、买房已成为每个家庭的第一大要务。而汽车虽不便宜,但较之商品房而言,价格区间更大,底价也更低。一辆微型轿车普遍只花三万到四万元人民币即可到手。
消息显示,2013年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产品分类中,细分5月份各个商品门类的零售额,其中汽车的销售额排名第一,达23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1至5月的销售额更是达到10773亿元,远超于其他商品门类。有意思的是,排名第二的商品仍为机动车附属品——石油及制品,5月份销售额为1506亿元,1-5月为7228亿元。
细分中国汽车市场的畅销车型来看,也更能看出汽车工业更多的实际支持者在于众多的小老百姓。记者注意到,从车型来看,在7月份,占有较大份额的仍是紧凑级轿车。在2013年轿车销量排行榜中,紧凑级轿车福克斯以3.29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一,而在该榜单前10位中,有8位均是紧凑型轿车。
据业内人士分析,紧凑级轿车热销的原因,其最大的因素即为性价比。众所周知,紧凑级轿车较之小型车和微型车,显得更有“轿车范儿”,同一款车,也许只因选取不同的颜色,则既显得有商用感、又可变得足以温馨以作为家用,有的紧凑级轿车如马自达3、高尔夫等还主打运动性。而类似于速腾、阳光、骐达等车型,内部空间则可以媲美中高级轿车。如此宽泛的覆盖面,使其成为受众群最广的一个级别。
其次,紧凑级轿车由于车身较轻,一般可以搭载1.8L以下的发动机。而随着发动机技术的革新,更多的能耗可转化为动力,目前不少紧凑级车型都只需搭载1.6L的发动机,即可动力十足。而油耗自然也越来越低。
以丰田汽车旗下的紧凑级轿车卡罗拉为例,官方公布的手动挡车型100公里平均油耗仅为6.9L;福特去年推出的福克斯由于采用了全新的发动机,油耗仅6.2L。而丰田和福特旗下的中级车凯美瑞和蒙迪欧,油耗分别为9.4L与8.4L。
目前,随着涡轮增压技术的广泛应用,1.4L甚至1.0L的发动机都可带动紧凑级轿车。而这带来的经济效益,无非就是更加节油。如前述,目前不少紧凑级轿车已将内部空间做得很大,也就是说,消费者购置紧凑级轿车,可以享受中高级轿车的宽敞与舒适,在使用中可只花销不足中高级车三分之二的油耗。
紧凑级轿车的经济型,更直接地,则表现在产品价格上。目前,入门级的紧凑车型如捷达、阳光、爱丽舍等,价格已经相当地便宜。
以2011年东风日产推出的阳光为例,据易车网显示,最便宜的1.5L手动挡的官方指导价仅8.28万,而全国最低价更是下探到6万多。即便才推出不到一年的大众新捷达,据某汽车门户网站显示,1.4L手动时尚型的官方指导价也是8.28万,全国最低报价则仅为6.36万元人民币。
而捷达由于2013年全新换代,配置也得到了提升,在今年大受欢迎,销量已超越大众旗下的畅销车型朗逸,在2013年7月的轿车销量中仅次于福克斯,达到2.50万辆。由此可见,紧凑级轿车大受欢迎,无疑也跟其既是一辆大小合适、可商用可居家的轿车,价格又符合大部分购车一族的承受能力有关。
中国汽车市场仍潜力无限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且逐年销量仍在上涨。但中国汽车市场,实际上仍有较大潜力。在2011年,中国汽车销量的增速回落到历史最低点时,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就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只是开始告别了高速狂飙的飞速增长时代,步入稳健的理性发展阶段。由于中国汽车保有量还处于较低水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汽车产销仍将持续保持一定增长。
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最新统计,2011年,国内汽车保有量为1.04亿辆,扣除1500万辆农用车,汽车保有量约为8900万辆。全世界平均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41辆,中国还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将长期存在。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东南沿海一些富庶省份如浙江、广东、江苏等,不少农村家庭都已开始购买轿车,一些做小生意的则还会再购买微面或者商用车,也就是说,一些家庭甚至已拥有两辆车。而在中西部的农村里,有私家车的家庭数量很少,甚至在城市中,人均私家车保有量也并不高。
以四川省会成都为例,调查显示,目前成都区域城市拥有汽车家庭都仅占城市家庭的比例为26.9%,不足三成,农村则更低。而剩下的七成多家庭,随着收入、存款的逐渐增加,一旦达到有经济实力买车的地步,这七成家庭也会逐步配置私家车。潜力巨大。另外,在分析潜在购车者时,人们意外发现目前首次、二次购车比重相当,这意味着一次购车车主的“换车时代”也已来临。在双重潜在消费者的刺激下,汽车销量不增长都难。
成都的现状与未来仅仅是一个缩影,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当今尚无经济条件买车的家庭,终究有一天会达到沿海家庭今日的富裕程度。而这些人,也必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有力的潜在客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