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凤起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顾问
当今世界能源发展战略方面最重要的问题是“重塑能源”,即重新形成能源系统,这已引起世界上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丹麦重塑能源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最近德国发表的研究报告《德国关于发展新能源的十二个见解》,同样以重塑能源为关键点。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和美国科学院的众多高级专家也发表了很多关于能源重塑问题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全球都在关注未来世界能源系统的结构以及怎样从化石能源过渡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但是各个国家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德国已经宣布弃核,但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认为核能是维持其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全球重塑能源的发展方向则必然是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过渡。
从地理面积和人口来讲,丹麦可谓是小国。哥本哈根会议期间,这个城市无法容纳所有与会者,部分人需要在周边国家住宿,然后每天到丹麦开会。虽然丹麦很小,但是其对于能源重塑其雄心不小。原本,丹麦的能源结构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甚至进口大量能源。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国际石油价格高涨使得丹麦不堪重负,他们认识到能源转型的必要性,同时积极推动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
目前,丹麦能源自给率为156%,自给有余——除供给本国之外,还可以向外输送。而对于资源缺乏的日本和资源丰富的美国,其能源自给率分别是18%和71%。丹麦人均能耗为3.6吨煤当量,日本和美国分别是4吨和7.7吨;尽管中国人均能耗尚不到3吨煤当量,但能源消费增长迅速。
丹麦把2050年前建立完全摆脱化石燃料和核燃料的能源系统作为本国第二次能源革命的目标。欧盟规定2020年将利用可再生能源占所有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到20%,而丹麦已在2011年完成这个目标,并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到35%,其中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0%。正因为如此,丹麦的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出口量在欧盟中名列前茅。
关于能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要发展,能源消费就要增长,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比如中国过去10年经济发展很迅猛,同时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也很快;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节能和发展绿色能源,同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经济水平,从而实现能源结构转变的目标。丹麦的发展轨迹是遵循第二种观点,即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并不存在制约关系。
丹麦已实现或要进一步实现其低碳、循环的能源利用和发展模式的事实不可否认,而众人对于这种模式是否采取了神奇的新技术颇有疑虑。研究表明,丹麦的能源技术并无神奇之处。丹麦能源技术主要依靠开源和节流,所谓开源是指使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进入供应端;节流就是节能,做好垃圾发电、废弃物再生利用等。
在中国的终端能源需求中,除对电力需求较大之外,对热能的需求也相当可观。如何将可再生能源用来供热是一难题,可再生能源热利用正在研究和解决之中。中国风力发电发展很快,但由于电网由传统的煤电厂供电,即冬天火电不停,那么风电的利用就受到限制,也成为风电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丹麦地处北欧,天气很冷,所以面临着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全年供暖的问题。而丹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丹麦作为一个小国,有其优势条件,可以受到北欧电网的支持。中国作为大国,必须重视整个能源系统的改造。原来国家电力系统的运行是以燃煤为主体,其它辅助能源进行调峰;如果将可再生能源要作为主体,把原有的燃煤机组作为调峰能源,那么整套电力系统必须进行改造,电价也必须进行改革,过程相当复杂。然而,如果中国用煤的比例居高不下,那么发展可再生能源就无从谈起,也很难完成重塑能源的任务。
丹麦作为小国,其能源重塑仅仅是一个例子;丹麦能做到的,大同市也应该做到。对于中国,应该多看看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想法和做法;如果美国能做到,那么中国也应该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