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进口医疗器械“蚕食”我国医疗市场 政策扶持技术驱动本土企业“逆袭”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纵向垄断案作出终审宣判,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限制“最低转售价格”构成“垄断”,被判赔偿经销商53万元。继葛兰素史克案揭开药价虚高黑幕之后,强生案引发了人们对洋品牌医疗器械垄断高价的质疑。

  近年来,进口医疗器械不断“蚕食”我国医疗市场。据分析,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丢失医疗市场阵地、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面临疾病信息机密流失、打破技术垄断难度增加等多重隐患。

  进口医疗器械一统天下

  2012 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元规模。数据显示,核磁、CT 等高附加值大型设备市场几乎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企业垄断。而在不少医院,甚至连螺丝钉、手术缝合线、各种试剂等小型耗材也都采用价格高昂的进口产品。

  参与强生案审判的法院工作人员介绍,北京锐邦涌和科贸有限公司是强生公司医用缝线、吻合器等医疗器械的经销商。但在2008年的经销合同中,强生却约定锐邦不得以低于规定的价格销售产品,在发现锐邦“违反规定私自低价”后,强生公司取消其在部分医院经销权,最后还停止供货。

  “这种限制经销商转售价格行为,导致了产品价格被人为推高,生产商将高价的利润‘收入囊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龚炯说。

  垄断,固然是企业追逐高利润的结果。然而业内人士透露,还有一些企业定出高价,是为了消化背后商业贿赂的“黑色成本”。

  安徽某医疗器械代理商周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许多医疗器械采购“消费”的是公共财政,一些医院根本不考虑性价比,只购买价格高的进口产品。而进口产品回扣高也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不少跨国公司还以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为名让国内医院负责人免费旅游,以便于在采购价格上获得利益。由于种种原因,进口设备挤占了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空间,高精尖医疗器械依赖进口的现象十分普遍。高端医疗器械几乎都是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进口产品,与中国巨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的确不成比例。目前,进口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已占据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进口设备并非无可挑剔

  不过,国产医疗设备也并非一无是处。进口医疗器械与药品一样,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近几年,关于进口医疗器械设备出现故障等内容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同时,医疗诊治技术的提升也刺激生产厂商不断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高性能、数字化等高端医疗设备的出现,也在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的市场销售额。比如一台日本产核磁设备的价格为1400 多万元,每年还要续签80 万元的维保协议书。而如果不签协议,设备一旦损坏,维修费更加高昂。一个几十元的零件,可以要价几千元。

  另外,这些进口医疗器械全部采用软件和电脑操作,想要获取我国人群的发病趋势、疾病演变等相关信息简单至极。据业内人士披露,“很多医院都没有这方面的保护意识,这一环节没有监管,想进口就进口,信息流失之门敞开,根本就没设闸门。”以上种种均值得医疗器械进口企业和相关机构注意,而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也该反思如何推动本土产品不断发展,逐步收复被进口产品蚕食的市场。

  新扶持专项花落医疗器械

  “国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比国外低,其质量稳定性也逐步在提高,而且价格也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北京瑞尔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海刚在由清科集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大会”上如是说,在他看来,本土企业已经具备和跨国企业竞争的资格。

  根据清科发布的研究数据,2012年医疗器械是最受创投关注的细分行业之一,发生的数量在整个医疗健康领域居第二位。与2011年相比,2012年医疗器械的融资总交易金额同比增长了两倍。在3月举行的第二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与投资CEO峰会上,业内就预计2015年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

  据悉,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卫计委正联手拟定“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整个专项扶持资金为15亿元。其中,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发展专项将聚焦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重点支持的三大领域包括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等。

  据记者了解,该专项明确提出促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等。

  被纳入专项的企业则有望获得优厚的补贴“红包”——千万元级别以上的扶持资金。记者从工信部相关政策负责人处独家获悉,工信部将很快公布被纳入专项的企业名单。“不会比去年的药企扶持少,我们期待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扶持,来提升整个医药行业的综合实力。”

  上述工信部官员透露,未来国家对医药产业发展已有明确规划目标: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更要做大‘大品种’。“我们要有世界级的企业,更要有世界级的产品。”

  据国药集团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向记者分析,目前国家正在各地实行县级医院改革,他们迫切需要国产的、性价比高的医疗器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