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GDP跌破8后 结构调整恰逢其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记者 王红英 报道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一季度GDP成绩单:2013年第一季度GDP未能如期实现“保8”,年率增幅放缓至7.7%。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不及预期,暗示我国经济不再高速增长,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苏乏力。

  调整消费政策

  拉动经济发展

  以前我们的经济增长,投资是主要的动力。但是随着各级政府加大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现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地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7%中,有4.3个百分点是由最终消费贡献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5.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30.3%,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14.2%,拉动了1.1个百分点。

  所以,从结构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而且在内需中投资和消费贡献的比例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提升。当然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换不是很快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继续创新的过程,所以政府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2013年,我国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根据研究,预计全年消费增速将继续回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3%左右。虽然增速比前几年偏低,但社会消费更接近无水分增长,消费结构优化,增长模式更加健康。

  因此,要根据扩大消费战略的实施步骤,从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消费政策的推动,引导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消费沿着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形成强烈的内生增长动力,提升居民消费规模,促进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出现实质性转变。

  众所周知,当前,住房、汽车是消费的热点,而有些城市正在限制汽车购买。这和扩大内需相关政策有冲突。可通过适当限制使用,提高拥有率,降低使用率,把限制购买变成放开购买,为轿车进入家庭、轿车的生产销售进入良性循环提供条件。像东京、纽约、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所有家庭都有轿车,但是使用率比较低,上下班还是乘坐公共交通,节假日或者急需用车时才使用。

  另外,要降低奢侈品的进口关税。现在中国人在外国的采购全世界第一,中国的游客在全世界购物量平均一个人达到三四千美元,而日本人海外出行购物是两千多美元。中国购买的奢侈品占欧洲市场奢侈品的46%,占北美奢侈品市场的25%。这么大的购买量,为什么不能留在国内?适当降低进口关税,使得国内购买价格与国外价格持平甚至还便宜,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也不会大包小包地往国内带了,拉动国内经济不是更好吗?

  此外,环保也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加大环保投入同样可以拉动经济。近日,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建议,要以降低PM2.5为杠杆撬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目前,环保部正抓紧制定《京津冀地区联合治理大气污染行动计划》,一共十条,措施非常有力。这十条措施出台后可能对环保投入形成一个热潮,现在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生态体制。

  所谓生态体制,就是通过对环境生态的投入,同样可以产生GDP,产生利润,增加就业。也就是说,要颁布一个强制性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家都来执行,达不到此排放标准就关门。这样,所有企业把各自的污染物回收设备都安装上,而且一天24小时开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环保产业的庞大市场。利用这个市场机制,拉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使环保投入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各级政府要把提供清洁的空气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现在一般商品都供过于求了,生产资料供过于求了,但是公共产品包括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还是短缺的。这个短缺就要靠政府来解决,形成这些公共产品的一个市场,引导资金投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影响消费增速的环节有很多,但收入历来是与消费直接挂钩的要素之一。这两年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和关注度还不够,促进消费的关键仍得从深层次的体制方面进行完善,包括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等。

  

  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在6月进行的中美元首会晤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一季度GDP7.7%的增速有利于调整中国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7.7%的增速并不低,而且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也分析表示,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总体政策还以稳为主,问题将会更倾向于通过定向制导的结构政策去解决。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而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很多产业盲目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其后果有二: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自2012年以来,除个别月份外,一直维持在个位数增长;二是PPI连续14个月为负增长,工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产能过剩不仅存在于传统产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5.9%、72.4%、72%、79.9%,不仅如此,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新兴产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为59%,光伏制造为50%、多晶硅为44%。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在“去产能”和“去存货”的双重压力下,企业找不到新的投资增长点,影响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另外,中国未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也是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要依赖技术和产业持续的升级换代。

  从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人均收入的提高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反观过去30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非常明显,即使在贸易领域,出口产品的构成和技术复杂程度也在持续上升中。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罗德里克(Rodrik)教授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就曾发现,中国出口品的构成几乎与法国一样,从出口品的技术复杂性来推算,中国的人均收入应该比现在高出3倍才对。的确,与中国出口产品种类相似的那些国家,其人均GDP水平都大大高于中国。

  此外,中国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也是调结构的重要范畴。众所周知,所有成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它的经济增长重心从传统农业部门转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过程中,劳动力也就随之从农业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个结构变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也不例外。在过去30年里,制造业和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上升,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下降了30%,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现在,农业的附加值占GDP比重大约10%左右,未来还将会缓慢下降,有研究估计,到2030年会下降到5%—7%,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与此同时,众多经济学家也纷纷表示,中国经济应该寻求调结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种种迹象表明,政府的态度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宁可牺牲速度,也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好,以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经济增长越快,其结构就越容易扭曲,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的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就必须把经济增速降下来。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当前经济的问题、金融的问题更多是结构性问题,总体政策还以稳为主,问题更倾向于通过定向制导的结构政策去解决。在没有突破底线之前,政策全面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他预计,在GDP增速上,将由数字转向数字背后的东西,在调结构的政策主导下,6.9%-7%的增速将被视作可接受的速度;而在M2增速上,相对于7%的GDP增速,M2增速将保持在1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