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谨慎乐观2013年宏观经济预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贾康

  

  大家好!今天借这个机会,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对于当前的形势政策,还有我认为必须探讨的,包括咱们糖酒业的市场一线人士也必须高度关注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勾画一下。这个时间虽然比较紧张,但是还是愿意回应大家的问题,我在汇报自己看法的时候,在座各位如果有自己愿意提出问题,不妨写出纸条交给我,我会控制时间,尽量回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从第一个层面说起,就是勾画一下我们现在讨论的形势问题。2012年第一季度,正是企业界和地方政府反映形势非常严峻的时段。在此之前,中央决策层已经感受到这一波压力。更早一点的2011年年底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出稳中求进的方针,在2012年一季度出现意料不到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下滑之后,有密集的研讨,然后在调控方针上提出了稳增长这样一个新概念,从稳中求进到稳增长,我们看到的宏观政策新的举措就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几次放松银根,两次降低利率水平。货币政策方面主力调控政策上阵了,而且前所未有地一个月内两次使用主力调控工具。2012年下半年第三季度仍感宏观经济运行扑朔迷离,宏观经济研究者预测三季度经济政策的触底能如愿实现,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调,回调很少,四季度明显变成触底之后的回暖,回暖大势已经形成,去年GDP如愿实现了年度7.8%的水平。这个事情如果简要勾画一下,应该讲中国的龙头GDP指标下行是我们主动追求的软着陆这个概念下应有的结果,我们曾经在一段时间之内通过调控把每个季度GDP回调的速率控制在0.5-0.4%,去年一季度一下下滑0.8个百分点,如果继续下滑确实就有讨论的“硬着陆”之危。如果真的出现“硬着陆”,就会造成经济问题的政治化,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生活里边的真实景象,我们一方面强调不要太看重GDP,主动调低GDP的增长速度。宏观调控当局必须特别密切跟踪GDP这个龙头指标的走势,不能让它过快下滑,企业界人士也不断在分析市场行情,分析前景。也明显感觉到投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经济变量,现在当然就比较从容的可以总结一下,虽然2012年形势复杂,但是第一,外部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局面,年初最担心的欧债危机阴云密布,会不会有一系列的事件,最后造成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欧债危机虽然风雨飘摇,种种给我们带来压力,但是最后到了年度中间已经看清楚,意大利的危机已经扛过去,下半年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冲击波。这样的外部环境的情况,在现在可以做一个小结了,虽然我们再看今年的欧元区仍然是不断有各种困扰我们的消息,包括最近大家热议的塞浦路斯这个弹丸之地都可能搅动整个全局的波澜,但是确实不能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欧债危机有可能在怎样的情况下造成整个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外部简要总结,虽然阴云密布,实际现在有点阴转多云的特点。

  我们内部,当局选择货币政策,降息通道有几次力度很大的操作,前面三次降低存准率,至少放出12000亿,我们现在以研究者的定位来说,上一年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转型,就是放松银根,同时财政政策方面,仍然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强调的是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来实现年度7.5%或者再高一点的增长目标。

  我们可以接着说第二个层面,讲形势的时候可能各位更关心今年已经开局,今年会怎样。我个人感觉今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虽然还不能得到,官方要在4月中旬才发布,但是可以预计开局的宏观经济指标会比较好看,为什么?我们去年四季度增长速度已经回升到7.9%,在前面几年有意把这个增长速度往下调,软着陆,然后完成触底反弹。触底反弹之后的惯性不会很快消失,另外我们去年6月份的两次降息,所产生的对于市场上景气上升的托举效应也不会迅速消失。一般这个政策有三个月到半年的迟滞,现在过了大半年,迟滞之后的效益也不会很快消失殆尽。两会之后,国务院和各地人事安排到位以后,各个环节的亮点会层出不穷,大家都要表现自己的作为和政绩,这些政策叠加在一起,虽然还有种种问题,但是我认为今年开局的宏观经济指标一定是相对比较好看的,而这个指标正式公布以后有可能进一步提振市场上的信心,改善预期,使得景气增温。全年经济速度我们仍然提7.5%,这是比较理性的选择,没有必要往下调。仍然提7.5%,但是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往上升,刚刚解决破8的问题再回到8完全没有必要,我们继续提7.5%,虽然现在很多的预测主体都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在8%左右甚至比8%更高,有的已经看到8.5%,但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好字当头,更多地提高增长质量而不是简单考虑速度问题。

  今年的政策框架非常清楚,货币政策今年估计就是真的稳健的货币政策,CPI的表现上,货币政策关心物价问题,现在已经看到,在去年月度以1.8为最低线之后开始柔性回升,现在回升到2%,估计还会延续往上走的态势,但是如果处理得好不会出现急剧的上升,没有特别必要再做大动作,货币政策强调逆回购。按照言行一致的稳健货币政策运行。财政政策代表性的事项就是赤字所代表的景气推升。把上一年度GDP1.5%的赤字率水平提升到今年大约2%,这个水平拿与欧盟的3%对比是明显在安全范围之内的。这样的财政政策的扩张,其含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认识。

  对于市场人士来说,我觉得大家也要注重后面体现的结构表现。第一,财政政策实施的增加赤字,是要配合在税收方面继续把结构性减税作为重点,在这个年度里推行,而结构性减税最突出的事项就是去年上海先行,估计今年很多地区加入。这个改革不仅以6+1为主,对所有的制造业都会产生连带影响。大家和这些服务业企业打交道的时候,原来拿不到增值税发票无法做抵扣,现在环境改变了,市场主体首先要考虑有资质的,能够开出正规增值税发票的市场主体跟自己打交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给自己减税,上海的试点经验总结起来,一年减税的实际规模达到260亿以上,其中的大头不是6+1行业本身,而是跟他们这些行业打交道的制造业,这个信息我想在减税方面我们的市场人士一定要加以关注,它是鼓励大家在新的制度之下放开手脚做专业化细分,升级换代,更好地释放市场主体创业的潜能和智慧。谁有潜力做得更好,谁的市场份额就无形中扩大,这样的减税当然要造成年度财政收入的减收,估计怎么也得2000亿以上。

  李克强总理非常明确地说,财政过紧日子只能紧政府,不能紧民生,而我们现在民生方面还有很多支出要进一步往上提高支出规模,这样一来的话,大家看从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前面几年的保障房建设,财政要给予投入,没有完成的新医改,前面已经投入2万多亿,现在还要增加投入。教育去年达到了多年的政府教育方面支出的4%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巩固,已经形成的支出刚性非常明显,不能往下掉。还有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设施,还有我们实际上不能回避的很多区域的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北京已经是首都变首堵,交通体系的建设,蛛网状的轨道交通建设只能加快,不能延缓。还有大家心知肚明的中国国防等等,都要投入建设。财政必须为全局服务,适当提高赤字水平,也就意味着支持这赤字水平,按现在的制度,我们要更多地以举借债务,以政府融资支持财政政策的继续贯彻实施,但必须在安全范围内运行。从2013年来看,我们有理由做出概率判断。今年总体来说是可以谨慎乐观预期的,我们如果要在市场方面要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做投资经营决策,首先要看这个大势,把这个大势和你要下的生产经营决策信心结合在一起。当然还要解决我们行业具体的矛盾和问题。

  第三个层面我就想简单勾画一下,从2012年宏观经济运行来看,我们看到了中国黄金发展期伴随矛盾凸显期,宏观调控的弹性空间在瓶颈制约之下进一步收窄。首先看我们的增长速度,我们提到破8,以7.5为年度目标,但是经济增长下滑之后最典型的事件是长三角、珠三角原来强劲的增长区域,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都说撑不住了,比如江阴,我们调查注意到它的领导层到他的财政部门说,我们面临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从没面临过的严峻局面。财政收入从1月份开始逐月都是负增长,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我看得目瞪口呆,一直到8月份还没有消掉,9月份江阴财政收入才有正号。地方贯彻自己的发展战略总得有财力支撑,有些地方没有办法就扭曲式的靠非税收入把自己收入往上硬抬,这就是经济问题政治化了。这种火星四冒的事情就是经济运行压力下的,你想把速度往下压,但是会出现什么有威胁?现在看来会形成这样一个概念,经济增长速度在可预见的中期之内,也就是7.5%为底,不能再提出更高的目标。中国经济在现在仍然是粗放型的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在往前发展,这是它的基本特征,这种自行车式的两个轮子的发展,在某个临界点上,实际造成是翻车还是不翻车的问题,这就是你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其他的经济体,美国、欧盟是比较成熟的,四个轮子,八个轮子,速度很低也有一大堆困扰的问题,区别在于人家不翻车。日本已经停滞20年左右,很多年是零增长,政治家换来换去,老百姓照样过日子,照样出手买国债,所以不能跟这些成熟的发达的经济体相比,我们必须注意到,我们的增长速度调控底线实际上就是7.5%,往高走,我们能走到多高呢?我现在看的也就是9%,你要走到9%,你再让他往上走,想接近两位数,粗放里边的其他问题一下会严重起来,更多的是环境污染,更多的资源的粗放型的消耗,特别是我们的物价,随着经济增长的热度上升,它会不会威胁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所以第二个指标,你如果看到1.5%的调控,看它的物价,上一轮我们的物价以CPI为代表回落到1.8%,这是底部,还往下落到多少,0最好,理论上是这样,到了0既无通胀也无通缩。但是实际生活里,物价很灵敏,再降就是1%,再走低就会变成负数,市场会一片惊呼,通缩压力又来了。所以我看1%是调控的下限,上一轮调控经验前所未有表明,到了4%我们就前所未有紧张。物价一个月一个月走高,从当时总理到有关管理部门,不得已亮出一个姿态,控制物价是重中之重,国务院发布20条,各种手段一起上,要把物价尽一切办法压住,最后压的结果压到2011年7月份6.4%,8月份6.3%,这个过程中间就是稳定压倒一切。我们现在CPI里边上涨因素75-85%主要影响因子就是食品,食品就是农副产品到加工的链条上,允许这个价格不断上升,同时希望不被更多瓜分,恰恰就是使中国农村人口受益,城市化率虽然官方说52%,实际上农村户籍的是大头,中国的居民里边按户籍说大多数是农民,农村居民作为第一个指标,就是居民所占的比重,它的大头里边收入上升不是好事吗?第二,他们都是劳动者,本来是提高两个比重很好的东西,但是不好用,因为想让物价更多往上走,现在今非昔比,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压力空间把我们收得很窄。所以物价调控上,下限如果是1%,上限就是4%,如果不全力压制,老百姓开骂的时候会拿物价说事,政治家坐不住的。这是两个重要因素,一个增长速度,一个控制物价。作为研究者,差不多三十多年的一线研究经历,如此窄的调控空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曾经出现物价上涨,1994年高点高到月度2.4%以上,2007年中央提“两防”,CPI到9%以上。后面隐含的是什么?就是矛盾中凸显的瓶颈制约在人际关系和资源环境方面把我们安全空间收窄,调控要求非常高,如果不进一步释放市场的修复能力和千千万万市场主体的活力,调控空间越收越窄就可能走到崩盘,居安思危的话要说出来。

  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怎么升级换代。靠市场竞争,淘汰一些企业,但落到谁头上谁都不高兴,去年上半年调查中我们感觉日子不好过,但是实话说,凡是成功的订单,水平都是往上明显提升的,只有高水平的订单,升级换代特征明显的订单才可能真正再延续生产下去。出局的企业就是落后产能的代表,但是这个空间很有限,本来你想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中国现在4000多万的市场主体,这么多市场主体怎么升级换代,优胜劣汰,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但经济运行中,没走多远,你必须送温暖。政府的作用被凸显出来,错装在政府的手越用越起劲,政府的手认为是万能的,认为自己的手怎么调节都有道理。已经有很多人激愤地说,中国政府看得见的手已经变成闲不住的手,像刘建平教授就直接批评政府又变成闲不住的咸猪手,很气愤。新任财长娄继伟第一次演说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现在有一种力量就是不相信市场,不相信市场的修复能力,看到什么马上就要动手调,调的结果适得其反,加剧波动,这是对中国高水平执政的考验。后边是什么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系统改革,动自己的刀子,把自己身上的手消减下去,这何其之难,这就是我们碰到问题的严峻性,这种严峻的改革又贯穿在李克强总理说的城镇化这个增长过程中间各个环节的矛盾,城镇化确实是中国潜力最大的市场,今后几十年经济成长的动力源。这个过程会释放巨量需求,弥合中国的二元经济。

  (下转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