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振
不久前,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工会主席赵心昭在基层调研时看到的一个现象,让他陷入了深思。
在那家企业的宣传栏上,张榜公布了对困难职工的补助情况,结果,有的职工姓名明显被人为抠除了。赵心昭说,“职工为什么不愿意被张榜公布他的补助情况?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在为此召开的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困难职工的信息,比如姓名、家庭财产状况以及致贫原因、疾病等,是个人隐私,需要得到保护。
最终,该集团在细节上做了一些改变:本着简化程序、节约资金的原则,将送温暖资金下拨至各基层单位,由各单位工会代为领取,再“静悄悄”地送到困难职工手里。
同时,各级领导走访慰问困难职工时,无需陪同,不许接待,只要工作人员做好引导,轻车简从。不仅要把温暖送给职工,还要把良好的形象和作风留在基层。
春节过去好久了,职工们私下议论,领导送温暖怎么还没动静?一问才知道,原来今年300多万元“送温暖”专项资金已“静悄悄”地送给1000多户困难家庭。
改变的是细节,不变的是温情。“送温暖的‘低调’,决不是对送温暖活动不重视,而是工作作风更务实,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尊严,尤其是对困难职工的情感呵护。”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郝趁义说。
为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工会主席赵心昭介绍,该集团今年安排的送温暖资金总体比去年增加10%,各级工会组织认真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困难职工状况和需求,确保不遗漏一人一户。
“以前领导到我家慰问,来的人多得连我家小屋都站不下,还要照相摄像。我既感激又难受,毕竟家里穷不是光荣的事。”该集团三公司一位困难职工说,“今年这样静悄悄送温暖,我很感动。”
不仅送温暖行动“静悄悄”,而且关于送温暖的宣传也“静悄悄”,只做了综合情况报道,没有刻意渲染领导入户的情况。
“正面宣传关怀困难职工是应该的,它和目前‘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紧密相连,但是必须有意识地保护困难职工隐私,让他们体面地获得帮扶。”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总经理彭仕国说,“在宣传帮困活动的同时,为避免‘曝光’困难职工隐私问题,我们尽量不出现困难职工的正面照,报道中也尽量不刊登困难职工姓名,既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也保护了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
据该集团工会权益部部长陈玉平介绍,该集团送温暖不仅有困难救助、信访接待、法律援助等“输血”帮扶,还拓展为包括技能培训、介绍就业等在内的“造血”帮扶。据悉,该集团已为1000多名困难员工建立档案,提供“一站式”帮扶。
【点评】
让“送温暖”更温暖
“温暖应该怎么送”这一话题曾经多次讨论过,看到文中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静悄悄送温暖让人备感温暖。
有些地方的“送温暖”,从事前安排到事后报道,所到之处,车队浩荡,随从众多,摄像机、照相机对准最佳角度,镁光灯闪烁不停。此情此景,让身处困境、步履艰难的困难职工情何以堪?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或因天灾、病祸等不可抗因素导致生活拮据,因此,这些困难的职工家庭、子女,承受的生活和心理压力较常人也更大,他们并不愿意被打上“需救助”的烙印。
面对他们的现实状况,送温暖活动最需要的是心贴心,沟通感情,了解实情,倾听他们的呼声,掌握致贫的实际原因。在送温暖的同时送技术、送岗位,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真情鼓励他们重燃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
开展“送温暖”活动,把钱物资助送到困难群众中去,暖人心、解人忧、帮人难,是件大好事。对“送温暖”活动恰如其分的报道,让群众从中感受到温暖,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升华团结互爱、和谐共处的社会正能量。
实践证明,无论事前组织,还是事后报道,用心改变一点细节,就能让困境中的职工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