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
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假定,即所谓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它假定人都是追求利益,是追求物质享受的,在市场经济中就是追求钱。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筑在经济人的假定之上的。事实上我们的整个社会结构也是按照这个假定来设计的。整个社会都是忙于赚钱,因此财富成了方向标。
一直到我七十岁前后才逐渐产生了怀疑。我国改革三十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善,可是大家的怨气似乎也在增加。人们在彼此攀比,一个人不论他如何富有,只要他以为有更多的人比他更有钱,他就会骂娘。这样的话,我们追求财富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究竟应该追求什么呢?
经济增长能否增加快乐?虽然快乐不能客观地度量,但是主观的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者专门研究了快乐是由什么决定的。他们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阶级的人们中做了大量调查统计,并不能证明快乐由财富决定的,倒是宗教、婚姻等起的作用还大一些。这些研究不能不让经济学家深刻反省。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去追求?前些时候,天则经济研究所请了浙江的陈惠雄教授来演讲,题目是“人本经济学”。讲的要义就是说,人要追求快乐而不是金钱。他甚至断言,平均寿命而不是人均国民收入是测量一个国家是否成功的最终指标。
我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快乐的事情,这些事中大部分都和钱没有关系。一些人变成了守财奴,成了钱的奴隶。可是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做钱的主人。有些人懂得如何花钱,会用钱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但是他们的这份能耐可不是哪位教的,而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经济学里面有所谓帕累托改进,意思是说一项措施使社会中没有人受损,但至少有一个人受益。市场经济就是不断递进性帕累托改进,整个国家就变富了。这里的损益都是经济上的。我们不妨把帕累托改进用在快乐上面,研究用什么方法使得没有人受损,而至少有一个人受益,整个社会的快乐总量因此而增加,社会变得更快乐一些。君子成人之美,就是这种帕累托改进。嫉妒心理或红眼病则相反,它使整个社会的快乐总量减少。可是从学校到社会大家都忙于赚钱,没有人讲这些道理。结果呢,财富是多了,但是快乐总量没有增加。
(摘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