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贫穷型大脑”VS“亿万富翁型大脑” (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接上期)

  穷人?中产阶级?亿万富翁?

  穷人以消费为主,中产阶级以贷款为主,亿万富翁以投资为主。

  中产阶级的贷款比穷人要多。

  我们先看一下穷人金钱的流向。

  工作→得到工资→支付生活费→所剩无几。穷人的生活主要是“消费”,挣的钱全部花完,最后什么都没有剩下。

  工作→得到工资→支付生活费→购买高价品→背负贷款(房贷、车贷、信用卡欠款等)。这就是中产阶级的收入流向。收入是增加了,可是没有去投资,而是用在了购买“奢侈品”上。

  中产阶级因为支出太多所以生活并不轻松。相反,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等,让他们背负了数千万日元的债务,所以,中产阶级实际上比穷人背负着更多的贷款。

  收入和消费是共同增长的,如果收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消费,就会产生大量贷款。

  

  不要让自己沦为赚钱的工具

  

  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亿万富翁越来越富有的原因吧!亿万富翁一开始就会选择投资(购买资产),一旦购买了资产就会产生收益,一部分收益用来支付生活费,剩下的进行再投资。如此反复。

  投资(购买资产)→获得收益→剩余收入再投资→用余钱支付生活费→金钱不断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亿万富翁不会把自己的宝贵时间浪费在赚生活费上。他们不是为了钱而工作,而是灵活地运用金钱为自己服务。

  不需要花费自己很多时间,通过“投资”就挣得数不清的财富。

  不能生钱的东西就不是“资产”而是“贷款”。

  在35岁的时候,你终于买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房子。与同辈相比,算是买得早的了。到东京市区大约要一个半小时,离最近的车站步行25分钟。虽然稍微有点远,但是还算在城市圈内。跟妻子关系也融洽。算是在而立之年小有“资产”,成家立业了。在人前也很有面子,还是很体面的。

  

  资产=往你口袋里塞钱的东西

  负债=从你口袋里拿钱的东西

  

  那么,这样一来,房子就不再是资产了。因为你买房的时候,使用了房屋贷款,你必须要还贷,而且贷款还有利息,你还要付契税、装修费、管理费等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住房基本上不能算是“资产”,而应该说它是“负债”(贷款)才对。

  在泡沫经济时代,房子能够快速升值,如果炒房的话,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资产”,但是在现在经济恢复景气的时代,这种事情已经不可能了,以后也不太可能了。

  所以,在“亿万富翁型大脑”里,不动产不能升值,住房不能认为是“资产”。

  “资产”归根结底是“往口袋里塞钱的东西”,是“能够给我们带来金钱收益的东西”。

  

  学习掌握金钱的使用技巧

  

  要有“亿万富翁型大脑”,就必须要知道金钱的使用技巧。“贫穷型大脑”只是一味地想把自己从贷款的压力中解放出来,无法高明地控制“感情”,在金钱的处理上也欠缺冷静。

  拥有“亿万富翁型大脑”的人知道自己的资金运用能力(即一年间能赚多少钱的能力)。所以他们从利率较低的地方借钱,然后把它放在回报率较高的地方(投资),赚取其中的差额。是不是很聪明?

  这就是罗伯特·清崎所提倡的“贷款点子”。但是,注意不要仅仅痴迷于这种金钱游戏。

  

  工作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为了实现理想,有时候需要制定计划。因为太想“早点成功”,太想马上就看到结果,最后就会选择最快的捷径。这就是“贫穷型大脑”的思考方式。

  “亿万富翁型大脑”并不在意捷径这一说。他们在意的是“工作的乐趣”。稍微有点绕远也没有关系,只要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朝着目标前进就可以了。

  成功的方法有很多,如果你选择走最快的捷径,那么你就必须要承受超负荷的重压。在过程中无法继续忍受,最终只能放弃。

  如果这种忍受是短暂的,那么可以把它看成促进自我成长的一个契机,但是如果是缓慢的、长期的,那么这种忍受就是一种折磨,最终只会让你身心俱疲。

  简单地打个比方,有的人每天只是把一件事当做一项爱好去练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中反而不知不觉地成了专业的棒球选手或者吉他演奏家。

  如果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工作,即使有一点压力,但是并不会影响你每天快乐的心情,也许不知不觉中你就成了“亿万富翁”。

  所以,你们不要寻找最快的捷径,而是要选择虽然有点绕远,但是让人充满期待、充满乐趣的方法。

  对金钱的追求很执著、热衷于投资的人,无意中也许就变成了亿万富翁。

  “亿万富翁型大脑”的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天生就知道“快乐地享受工作能够带来成功”,这一点上,他们无师自通。

  (摘自《亿万富翁专门学校》一书第四章,作者为Chris冈崎(日),内容有删减,标题为编者加,全晶妍、艾经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