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本亮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登高望远,追古思今,舞文泼墨。正因如此,我国的“四大名楼”虽屡建屡毁,历代重修,却依然绽放出道道靓丽景致。曾几何时,香烟中的“四大名楼”跃然于卷烟烟标中,让人们增添了别样的思情和情思。
海市蜃楼“蓬莱阁”
蓬莱阁香烟由山东烟台卷烟厂出品。其烟标底色为谈黄色,蓬莱阁园形图景镶贴其中央,巍巍壮观,云拥浪托,新颖凸显。其产品生产时间不详,但烟台卷烟厂却在2003年6月下马了。
蓬莱是烟台市管辖的县级市,距离烟台市西约75公里。蓬莱阁就位于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俯瞰大海,殿阁凌空。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代,蓬莱是莱子国的属地,但当时并不叫蓬莱,得名蓬莱,是因为汉武帝。唐人杜佑在《通典》上说:“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因筑城以为名”。 因为山上的岩石披满了红色的纹理,宋代在山上修建了蓬莱阁,半面山又包括在著名的水城之中,所以成了举世闻名的名山,其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蓬莱阁始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扩建,于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又增修扩建,其阁高15米,双层歇山,绕以回廊。“蓬莱阁”三个金色大字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全国解放后,蓬莱阁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保护,1982年与蓬莱水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已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
蓬莱阁自古为名人学士雅集之地,阁内各亭、殿、廊、墙之间,楹联、碑文、石表、断碣、琳琅满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为仙阁增色不少。蓬莱阁前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苏东坡的“东方云海空覆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雀藏珠宫”,袁可立的“纷然成形者,或如盖,如旗,如浮屠,如人偶语,春树万家, 参差远迩,桥梁洲渚,断续联络,时分时合,乍现乍隐,真有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者”,正是“海市蜃楼”奇景的生动描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便源于此。蓬莱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
赣江东岸“滕王阁”
滕王阁香烟是江西南昌卷烟厂研制的卷烟品牌,该品牌有两个版式烟标,第一个版式为金黄底色,直包卷烟,滕王阁三个字为篆体;第二个版式为白色为底,横包卷烟,滕王阁三个字为行楷字体。两个版的主图是以滕王阁的全景入画,副版上都配有毛泽东手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画面与诗词相得益彰,更加展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传说滕王阁与重阳节有渊源。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滕王阁是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李元婴在赣江边的“仙人旧馆”处建造楼阁,他几乎天天都登临此阁,观歌舞之乐,览山水之秀。后李元婴被李世民封为滕王,故此阁有滕王阁之名。
公元653年开始建造,675年重阳之日落成,并以李元婴的封号命名为滕王阁。其间多次被毁重建,有史可查的就有26次之多。滕王阁迭废迭兴应归功于王勃的千古名著滕王阁序。“倘非子安序,此阁成荒陬。”道出高阁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道理。全国解放后,南昌市人民政府重建的,于1989年重阳节竣工落成,按照唐代原阁的位置建于赣江、抚河交汇处,并保持了唐阁的雄伟气势。
王勃一首《滕王阁序》,使滕王阁虽历经千载沧桑,而仍盛誉不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誉江西这块土地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说后人引用古语频率最高的就要数《滕王阁序》了,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述了作者站在滕王阁上的高瞻远瞩,落霞、孤雁、秋水、长天融为一体的壮丽景色,是《滕王阁序》的点睛之笔,已成为千古绝唱,文以阁名,阁以文传。滕王阁也由此垂千古美名,扬名天下。
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开放时间:1989年10月8日。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楼阁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