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淄矿集团许厂煤矿通巷队职工王延胜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参与研制的《矿用风门多功能窗》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另一项由他牵头研制的《风门摇臂自锁装置》项目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实质性审核,取得国家专利受理。王延胜一下子成了矿上的“名人”。
像王延胜这样勤于钻研、善于创新的职工在许厂煤矿还有很多,他们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是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到采煤机、皮带,小到一个接口、一块夹板,职工的创新项目无处不在。一个不到150米的综采工作面,来自职工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就有近20项。
创新来自于职工
“我们所追求的创新,来自于职工,来自于现场和一线,是广大职工同志们在解决现场问题时得到的启发、想到的办法,是直接为安全生产服务的。只要有效果,我们就大胆推广,还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目的就是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新,为许厂煤矿的发展献计献策。”该矿党委书记国洪伟如是说。许厂煤矿始终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形成“人人争创新,处处有创新”的良好局面。该矿自2007年上半年开始,在职工中广泛开展“革新创意”评选,制定出台了《革新创意项目管理暂行规定》,每季度评选10个革新创意项目,每年产生近40名革新创意能手、100多项创新成果,用于奖励技术改造和革新创意的资金达60万元以上。截至2010年7月,先后有530个群众性革新创意项目参评,表彰奖励主创人员150人次,109项获得“革新创意项目”命名,并进行了主创人实名制冠名。
许厂煤矿从来不缺少创新人才和创新项目,因为,在这些创新的背后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参加山东科技大学在职学历教育毕业的准备队职工董长福,热衷于学习钻研,总是随身装着笔记本,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本本,详细记录了他80多项小创新,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其中,他设计的“架空乘人器挡风护皮”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此外,还有适用于皮带安装和轨道铺设的“洒线车”、省力加保险的“矿车连接销”、直接可以剪到顶板菱形网和钢带的“长臂钳”。虽然这些小创新有的已经被推广应用,有的还只是一个想法、一个思路,但是它所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个普通职工主动学习、积极创新的热情,一种能够不断滋生出更多创新的氛围。
创新人才层出不穷
如果说“革新创意”评选为许厂煤矿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那么,培训工作室的建立,则成为更多创新型人才学习本领、提高技能的摇篮。2007年8月,许厂煤矿第一个培训工作室——韩颖首席技师培训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在此之后短短一年的时间,来自机电队、运搬队、机厂、通巷队、准备队的培训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涵盖井筒维修、电气焊、通防监测、电工、无线电培训等10多个工种,每年培训职工近3000人次;培训工作室不仅成为许厂煤矿创新不断的活水之源,同时也成为集团公司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的“知名品牌”。
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是促成许厂煤矿群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的又一途径。他们注重将每年一次的全矿技术大比武和区队自发组织的内部岗位练兵,作为提升职工素质、提高职工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各基层区队共组织岗位练兵227次,开展全矿性技术比武15次,涉及38个工种,评选“技术标兵”256人次,“技术状元”180人次。其中,综采二队职工王俊凭借在2009年度全国第三届煤炭职工技能竞赛采煤机司机第二名的优异表现,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沃土禾苗壮,创新结硕果。依托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和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许厂煤矿的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在2009年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大会上,许厂煤矿有24项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获奖,6项获一等奖。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拉动了全员技能素质的持续攀升,2009年,获得集团公司高级工任职资格的184人中,许厂煤矿有87人;2010年公布的56名集团公司高级技师中,许厂煤矿有30人,人数占到集团公司总数的一半以上。(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