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达沃斯之后,时隔一年,世界经济再次聚焦天津。2010年9月13日—15日,举世瞩目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天津召开,主题定为可持续发展。各国领袖和企业家汇聚天津,共同探讨新型商业模式,从最广义的角度定义可持续性。创新一词,成了2010天津夏季达沃斯一个最活跃最闪亮的一个字眼。
□新华社记者 韩松
9月13日至15日在天津举行的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是一场围绕创新思维展开的全球“头脑风暴”。它的几十场互动式会议和辩论,以及专门设立的“创想研究室”,提出了大量的假设性和挑战性议题。诸多议题新鲜而有启示,让人印象深刻:
——未来视角。比如,什么事件可能引发下一次经济危机?新兴市场在2011年发生危机会怎样?2040年工业发展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会有多严重?2050年的城市生活如何?代表们预言,未来10年将以人力和自然资源匮乏为特征——但匮乏也正是创新之母。未来40年全球人口将上升到90亿,要以此为基础考虑企业、行业和政府的转型。
——经济社会新趋势。代表们认为,面对未来的新变化,新型领导人应选好要读的书,建议增加小说、历史及科学著作的阅读。他们还猜想,在全球化、企业公民和公私合作等商业新词汇诞生之后,又有哪些功能、责任和风险将重新定义现代企业呢?
——科技引擎。论坛设立了面积很大的科技区,以及一系列科技专题讨论,体现了科技在未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向生物和大自然学习,研发出可持续增长的能源、医疗和交通产品。混合现实技术把实境与虚拟结合在一起,以新的方式释放人类的潜能和知识。
——非现实性思考。达沃斯论坛大量考虑的是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却也往往展呈许多不那么现实的思考。比如,机器人应用已成为一个巨大而现实的市场,但人们也在思考它的哲学意义: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是什么?芯片里面是否会产生“我思故我在”?
——艺术与心智。论坛上艺术成为一个特别主题,安排了多场讨论,比如探讨艺术前沿和技术前沿怎样结合,以及音乐与心智及社会的关系。这表明,在商业和市场化的时代,缺乏了艺术的人类是不平衡、不完整的。
为了让创新思维有更大的发散空间,论坛鼓励自由无拘的讨论,不设“一言堂”,代表们常常发生激烈的争论。
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略显遗憾的是,虽然有众多中国代表出席会议,但在一些场次的讨论中,较难看到他们的身影,甚至在引起了热烈辩论的两场老龄社会问题的会场上,也少有中国代表。记者的观察是:有一些议题,对于一些中国企业家来说,还不太熟悉;论坛使用英语,而很多中国企业家不会说;还有一些企业家忙碌于认识结交各色人物,没有时间光顾会场讨论;另外则是创新需要较大投入和较长时间,一些企业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当前中国最关键的还是亟待转换观念,并加快建立培育创新思维的机制和环境。
在会议闭幕的15日,夏季达沃斯论坛特别安排了一场主题为“未来的概念”的全体会议,重申“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去创造它”。在这方面人们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
【新闻背景】
夏季达沃斯论坛与中国
由世界经济论坛主办的2010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四届新领军者年会,于9月15日在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
世界经济论坛是以研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前身是1971年由现任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由于论坛年会每年1月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举办,因而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或“冬季达沃斯”。
中小型创新企业在当今世界工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每年9月份在中国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是由论坛主席施瓦布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共同提议设立的,其目的是为“全球成长型公司”创造一个与成熟企业共同讨论、分享经验的平台。由于夏季达沃斯论坛参会者以全球成长型公司为主,所以被命名为“新领军者年会”。
“新领军者年会”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大连与天津交替举行,体现了中国日渐提高的全球领导力和影响力,更体现了世界经济论坛对亚洲和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的关注。
第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07年9月4日至9日在大连举行,主题是“变化中的力量平衡”,内容涉及全球商业环境、中国经济发展等重要话题。
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08年9月27日至28日在天津举行,主题是“下一轮增长的浪潮”,主要话题包括走向全球、中国: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等。
第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09年9月10日至12日在大连举行,主题是“重振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