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这家创立仅11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李彦宏的带领下,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42岁的创始人李彦宏目前正在为百度的基业常青和走向世界规划蓝图。“李彦宏是当今中国年轻企业家的优秀代表,百度在高科技的领域里打出一片天地,很给中国的民族企业提气。”柳传志对李彦宏这样评价。
20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
成功秘诀:20岁的年轻人,要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标准,这一段职场经历很可能决定你的一生。
李彦宏的20岁与很多人的20岁并无二致,唯一可能不同的是,李彦宏选择了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并成为了这个领域中的专家。
对于上世纪90年代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来说,大多都是抱着读一个博士学位的目的去的。读了博士学位之后,可以回国做研究,去大学里当教授,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就读于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李彦宏却选择一条与大多数人相反的路,那就是获得博士入学资格之后,却毅然放弃这一机会,选择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李彦宏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华尔街做实时金融信息检索,这份工作让李彦宏获得很高的收入,才26岁就可以租得起一套公寓,并买了属于自己的新汽车。如果换做其他人,可能就会因此满足了,安安稳稳地在华尔街这个满地是美元的地方过着悠闲的生活。可是李彦宏却在不久之后选择了辞职,他有着自己的打算。
在华尔街,李彦宏有两个重大发现,其一,他看到了股票市场上IT企业的火爆,也看到了IT企业中互联网企业的巨大潜力;其二,他结合自己所学习的页面链检索技术,发现自己有必要发明一种有效的互联网搜索技术,这就是后来李彦宏在美国申请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
接着,在加拿大的一个互联网技术大会上,李彦宏向Mirosoft、infoseek等硅谷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讲解了自己的“超链分析技术”,让这些IT巨头们看到了李彦宏的价值。最终李彦宏选择去了infoseek公司,在infoseek李彦宏受到重用,成为当时硅谷最年轻的产品经理,并获得infoseek公司的股票,在30岁那年成了百万富翁。
30岁,创业者要专注和坚持
创业秘诀:30岁的创业者,要专注如一,激情百倍地坚持做好手头的事,不能再轻易动摇和改变。
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李彦宏,本应该继续留在硅谷,进入IT公司做一名高级工程师,然而,他在30而立之年再次选择了离开。
李彦宏看到了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机会,他要利用自己的“超链分析技术”在中国做中文互联网搜索。李彦宏毅然放弃了美国的安逸生活,开始了创业之路,这一年李彦宏刚好31岁。
1999年,李彦宏怀揣着120万美元风险投资和一个中文搜索梦想回到了中国。1999—2003年的互联网正在演绎着互联网泡沫来临前的狂欢,门户网站、网络游戏、SP公司等各种互联网形式在中国百花齐放,众多互联网公司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快速捞钱。
曾有人给李彦宏投资让百度做无线增值业务,李彦宏拒绝了。有员工建议李彦宏做网络游戏,李彦宏也拒绝了。他总是冷静地说:“搜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应该专注于互联网搜索领域,我看好它未来的增长。”当时李彦宏的决定被很多人认为是“傻子”,不懂得尽快捞钱。
然而几年过后,当中国互联网用户猛然增加到3亿,百度成功超越了谷歌成为中文搜索第一品牌的时候。曾经在无线增值业务上叱咤风云,日进斗金的“大佬”却无声无息了。李彦宏对互联网搜索的专注如一和坚持,让百度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005年8月5日,百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目标发行价27美元,当日便直线冲破150美元,最后落定于122.56美元收盘,成为美国证券历史上IPO首日表现最佳的十大股票之一,百度的数百名员工也随之成为“百万富翁”,时年李彦宏37岁。
40岁,企业领袖要有船长心态
创业秘诀:40岁的企业家们,仍然要敢于梦想,在享受创业成果的同时,更要当好船长,为企业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为企业的基业常青做好长远规划。
在中关村,百度一直是中关村上班时间很晚的公司,在百度大厦旁边的公司里,员工都是按时上下班。但是百度公司到上午10点钟,办公室里还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外人看来,百度没有很多公司严格的打卡考勤制度,这样管理松散的企业如何实现10年千倍的增长呢?
“硅谷因为年轻更加开放,追求比较实际的东西。”李彦宏曾经这样总结对美国硅谷的看法。也就是因为李彦宏在硅谷的工作经验,让他知道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不能依靠简单的考勤制度,实实在在的业绩指标和激励制度比枯燥乏味的考勤制度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不仅如此,李彦宏也正试图将百度打造成一家“系统性足够强健”的公司,从刘建国到俞军,再从叶鹏到李一男,百度似乎是互联网公司中高管变动最频繁的公司之一,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百度业绩的增长。
在成功带领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李彦宏就开始用“用户需求决定一切”、“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听多数人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打破部门樊篱”等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百度,这让百度的发展不再受制于某个高管的去留,而整个企业的运行都在完善的管理机制下有条不紊地推进。
(摘自《北京晨报》周正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