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16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走进“新时代”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兖矿地矿公司吸引高科技人才谋发展

  □吴玉华

  

  人才对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有多大?一个5人的研发团队能量能有多少?地矿公司物探所的答案是:一年完成项目24个,产值达到1000万元!那么,不到500名职工的地矿公司,是如何留住这5名研究生,并激发他们创业激情,把自己带入“新时代”?

  

  五顾矿大,招来“金凤凰”

  

  “困则求变啊!”地矿公司总经理邵士谱感叹,“对于地矿公司这个又穷又小的企业来说,变,不能偏离专业太远,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尽管地矿公司的地热井钻探曾经“感动北京”,但是那难以为继的工程和捉襟见肘的效益,使得人才大量流失,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地矿公司认识到,靠单一的传统地质勘探项目,别说发展,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证。随即,地矿公司确立了“在勘探主业由钻探扩展物探、着力做精做专的同时,发挥比较优势,主业延伸环保节能新能源”的科学发展思路。他们调整了发展方向:一方面,地质勘探向高科技物探、超深孔地质勘探发展,另一方面,向太阳能低碳产业和地源热泵发展。同时,他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这些高新产业最缺乏的还是人才!

  根据既定的发展思路,地矿公司在上级两级公司支持下,开始招兵买马。求贤若渴的姿态、全新的高科技项目、较好的工资待遇,使地矿公司在2008之前招聘到了74名高校毕业生,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然而,他们苦苦寻求的“延伸地球物理勘探”的人才却迟迟没有找到。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邵士谱听说中国矿业大学有13名物探专业的研究生即将毕业,这个消息使他精神一振,随即与党委书记何良农商量,俩人一拍即合,共同拍板:“要人”!邵士谱抱着“招聘一两个研究生”的目的,立即赶往学校。讲兖矿集团的政策环境,讲地矿公司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发展目标愿景,并且在学生还未毕业的2009年2月,就成立了地矿公司物探研究所,栽下了梧桐树。邵士谱五顾矿大,感动了研究生们,也感动了矿大领导,在矿大当年培养的13名物探研究生中,5人最终来到了地矿公司。

  五只“金凤凰”的到来,出乎邵士谱的意料,更出乎矿大的意料:“兖矿集团这个小小的地矿公司究竟有什么魔力?”在物探所挂牌的那天,矿大的系主任、人力资源部部长、宣传处副处长都来了,看到地矿公司为招聘这些研究生所作的努力,他们也感动了:“同学们,在这里好好干吧!肯定会有作为的!”

  

  留得住,干得好

  

  下午六点一刻了,“金凤凰”还在各自的办公室忙碌着,地矿公司给他们装备的崭新的电脑荧屏辉映着5张年轻的脸庞。

  “我们感到很好!”5人中年龄最大的陈优阔说,“公司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很感动。”

  为了吸引并留住这些“金凤凰”,地矿公司做了最大的努力。作为特别实验区,党委针对5名研究生全是共产党员的情况,建立了物探所党支部,27岁的副所长张鑫兼任支部书记。公司根据上级相关政策,赋予了他们人事政策、分配政策、经济政策和管理政策四项自主权利,签订了承包经营责任书,将各工资与承担的责任及经济效益挂钩,在做到有盈利的情况下每人月工资6500元,上缴完管理费若有利润还可利益分成。

  物探,是地矿公司全新的产业,也是5名研究生创业的舞台,为了尽快开展工作打开市场,地矿公司为此配备了一名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担任所长,在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通过职工集资方式,购置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物探设备和仪器,为他们创业提供了基本条件。

  由于是新产业,没有市场,物探所召开了物探交流会,印制了介绍资料,在矿区发放,研究生也充分发挥在校学习时跟随导师下井的经历主动上门推销。渐渐地,项目找上门来了:六处东部山区找水、杨村矿4701三维电法勘探、贵州小屯矿地震勘探等等,从09年2月物探所成立到今年6月,物探所共完成项目24个,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还承接了790万元的项目,更可贵的是,在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同时,5人每人发表一篇论文。

  “这些年轻人的学识让人佩服,敬业精神让人感动。”物探所所长牛磊说。5人中,除陈优阔生于1978年,其余都是80后,年龄最小的王扬州只有25岁。在他们身上,看不到80后的娇生惯养特征,他们学有专长,互相帮助,工作中紧密配合。每次下井勘探,他们都要背着20多公斤重的设备,谁体力好,就多背会儿,有次去二号井勘探,由于井下温度较高,大家出了一身又一身的汗,上井时有人体重减轻了4斤多!去年在新疆能化硫磺沟矿做物探,车上不了山,他们就背着设备,抬着发动机步行几公里;在荒草胡勘探时,最近的水源离他们17公里,用水困难,食宿简陋,但他们没有一人埋怨,都是高质量完成勘探任务。

  “从目前发展来看,比想象的要好、要快。”何良农非常满意当初的决定。更加惊喜的是,5名金凤凰中,除了已经结婚的,其余的小伙子都在大家帮助下,在兖矿找到了心上人,成了兖矿的准“女婿”。

  

  多方共赢,谋求更大发展

  

  牛磊办公室的地上,铺着大大的一张《新疆准东煤田奇台县黄草湖勘探区二维地层观测系位图》。

  “下一步,我们不仅要占领矿区市场,还要占领省内市场,进军全国市场。”牛磊指点着图纸,信誓旦旦地表示,“因为我们有最顶尖的人才。”他表示,物探所要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别人干不了的,我们能干,别人能干的,我们干得更好。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让地矿公司没有想到的是,“金凤凰”的老师们也慕名来到这块“凤凰于飞”的宝地。学生和导师,本来就是事业联合体,在导师带领下,他们共同研究、实践,其感情超出一般师生感情。也许是对自己学生的担心,5名导师先后来到地矿公司探望,最终被地矿公司一一“留下”:聘任他们作为技术指导。

  “导师们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实用技术,从而实现了物探科研、设计、施工、成果一体化。”邵士谱说,“这样会为企业搭建平台,为人才提供舞台,为科研成果提供实验基地,实现多方共赢。”

  为扶持新产业尽快发展,除了5名物探研究生外,地矿公司还招聘了两名供热与通风空调专业的研究生。“新产业的近期目标是产值达到一个亿,”邵士谱表示,“但是不能发展得太快,因为人才还是不够。”2010年,地矿公司再次招聘了两名物探本科毕业生,还有其他几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也充实到物探所。

  耐人寻味的是,2009年,地矿公司招聘到7名研究生,当年就扭亏为盈,虽然只是实现了微利,利润只有几十万,但对地矿公司来说,这,已经是他们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