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沪根
尽管上海的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但与世界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上海重塑人才结构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结构宏观调整相适应的人才宏观调控体系,创造良好的人才运营环境,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人才结构重塑迫在眉睫
根据卢卡斯解释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模型理论,人力资本积累的内部边际收益递减效应使一国或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不可能无限增大;人力资本积累具有外部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增量与存量成正比,初始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快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发展中国家。今天的人才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
人才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竞争力缺乏,与上海新一轮经济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的矛盾突现。后世博时代急需一批高端国际人才和团队;急需一批思想敏锐、勇于冒险、大胆探索的行业领军人才;急需一批业务娴熟、技能精湛的复合型高端服务业人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海正面临重塑千千万万个创新主体的使命。所谓人才结构重塑,包括人才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区域(空间)分布结构等都亟待重新布局再造。人才结构重塑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后世博时代,上海人才结构重塑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调整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改善人才与其他资源要素投入关系的结构比例,提高投资效益;二要调整人才培养引进布局,坚持自主培养与海内外引进相结合,畅通人才发展渠道,优化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三要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培养造就高端服务型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尖端行业的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确保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重点领域的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实现人才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如今,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应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这是上海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达到持续增长目标的重要途径。
重塑现代服务业的人才结构,重点是开发各类专业服务人才。通过吸引国内外提供服务的机构入驻上海,引进一批现代金融业、航运业高端服务专业人才;通过世博会高品质的服务流程,打造一批高端服务领军人才和核心团队;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熟悉本地风俗习惯的服务人才,扩大中下层次服务人才规模。加快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开发力度。
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产业支撑,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主体,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后世博时代,国家大飞机项目落沪以及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尖端产品的引进和开发,都将直接带动上海产业升级。重塑先进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人才结构,重点是开发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技术手段、软件实施等,切实提高科研人才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立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城市,完善以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主体、与全市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多门类人才系列,充分发挥人才结构的先行优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重塑新型文化创意人才结构,重点在于开发创意人才,培育“创意阶层”。针对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人才战略,实施“专才计划”,通过教育培训、海内外引进,重点培育一批优秀的创意人才,包括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教师以及网络设计等专业人士,吸引一大批高级文化创意的策划人才、管理人才、运营人才。营造适宜创意人才的生态环境,包括健全的人才政策法规、良好的人才管理制度、有效的人才开发机制、宽松的社会环境、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等。
(作者为中共浦东新区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