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1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范蠡
“首创”湿营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吴明

  

  湿营销,就是人性化营销。相对于美国,中国一直是个“湿”国——重视人情的国家。虽说湿营销这个词汇是从美国传进来的,但最早的湿营销却出在中国。

  据我“考证”,中国的第一个湿营销案例,可追溯到2500年前,发生在周敬王三十一年,勾践在位七年的一个下午。

  据《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记载,范蠡接西施到越国首都郊外时,国人夹道迎候。因为没有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致使交通拥堵。范蠡灵机一动,调转车头,找了一处有红楼的地方,让西施住下。传谕:“欲见美人者,先输金钱一文。(就是先交一文钱,才能看美人)”由此展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湿营销。

  这次湿营销组织得很完备。营销目的明确,要通过活动为越国政府募集复国财政资金;营销手段简单易行,“设柜收钱”,像世博会一样,一人一票,排队参观;营销体验良好,当时没有电视,为了保证收视率,范蠡让西施登朱楼,凭栏而立摆POSE。史书记载:“自下望之,飘飘乎天仙之步虚矣。”营销效果惊人,“美人留郊外三日,所得金钱无算,悉辇于府库,以充国用。”

  范蠡这还不算,马上着手更惊人的湿营销。舍一个西施,换一国之亡。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越王勾践将西施献给夫差,换来了吴国的灭亡。关于这笔买卖的湿营销性质,唐代诗人皮日休早有清楚认识,“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一个羞字、一个赚字,就把这次营销的情感性质和买卖性质说明了。关于这次湿营销的财务收支平衡问题,历史上有诸多评估。胡汾认为,“越王解破夫差国,一个西施已是多”,认为越王不讲成本核算。相反,陆龟蒙却认为,“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认为西施不值那么多。

  不管怎么样,“只把西施赚得吴”,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威力巨大的湿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