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8月2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毕业3年转3份工 100万创业不回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们,胡源建议:“先想清楚自己是谁,能干什么,有什么能力,决定后往前走,就别回头!我个人觉得积累一定资源后再创业比较好。”

  

  月薪2万,3份工转头空

  

  胡源毕业于复旦大学,同许多应届毕业生一样,毕业时很迷茫,工作机会很多,但懵懂的他不知道该选择哪家,最后去了一家从事旅游、房地产的公司——杭州宋城集团。

  胡源在宋城集团工作了一年,做酒店销售及营销总监助理,月薪约1.5元,最高的时候有2万多。由于与同事有矛盾,辞职了。胡源形容这次经历是“一个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到的。

  第二份工作,胡源在上海一家网络公司做电子商务。原本想公司人少,同事关系不会太复杂,但哪知公司员工全是股东,话语权分散,办公地点也分两处,广州上海决策一圈兜下来,耗时太长,股东们意见不统一,“做得郁闷,决策下不来,而且事情太多太杂。”胡源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工资1500元,是第一份工作的1/10,再次辞职。

  第三份工作,是家做博物馆信息化的网站。但后来这个网站的经理出国念书了,什么奖金啊股权啊,最终都没兑现。经济困窘,胡源只得帮朋友写发言书赚外快,结果却被经理怀疑拿公司业务做私活。这份工作又只做了一年。

  

  4老乡100万创业,

  5年找风投

  

  3年给老板打工,经历都不愉快,胡源是个不喜欢做同一件事的人,“做同一个事情,会跟前面有冲突。也不想再换单位了,一年换一个,人家也会觉得我忠诚度不高。”思考再三,胡源决定自己创业。

  说来也巧,被辞退后,胡源窝在朋友寝室,全心全意给他写发言书,这期间两人相处越来越融洽,胡源决定和朋友一起创业。“我们一起办了这个公司,我主要是技术入股,也投入了部分资金。”胡源创办的公司主要做企业信息化、嵌入式软硬件,启动资金100万,除了他和他朋友,还有2名股东,一位是复旦教授,一位是管营销的师兄。“我们4个都是老乡,相同的环境、文化、氛围,我们的追求也差不多,做人态度一致,合作得蛮愉快的。”

  公司目前还在研发阶段,员工10多人,由于是国家支持的科技型项目,胡源和伙伴们商定后,将公司地址定在无锡,“无锡政策好,生活成本也不高,中小型企业集中在长三角,技术骨干苏州较多,无锡离它们很近,都可以辐射到。之所以选择无锡,因为我们将来必定会回到上海,上海无锡两地跑也近。”

  胡源自己当了老板,每个月工资差不多1万,“够用就可以了,我们还在创业初期。”“我想把公司做上市!我有这么一个计划,前2年先试水,高科技产品附加值高,乐观预算,最快5年可以找风投上市。长三角中小企业庞大,我们的客户只要占其中的5%,资金就有400多亿,而且我相信用户群会增长,不会仅止于此。”

  (摘自《理财周报》)

  编后

  大学生的创业有别于其他人的创业,因为他们在打算创业的第一天起,就具备了其他创业者不曾具备或者说具备得不够足的一项条件——文化和知识的积淀。由于有了这个先天条件,相比于其他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的准备上会多一些思考、冷静和鉴别;在经历挫折后,他们会比较及时地反省创业过程中的失误,重新调整创业的方向,等等,本文中的胡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信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实践,胡源会在自己未来的创业路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