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研究所所长助理 汪蔚青
笔者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企业的各级财务工作人员,从最基础的出纳、会计,到最高层的CFO,这些专业人士绝大多数对于税务都有一定的熟悉。但是一经深究,才发现他们说熟悉的税务仅仅是日常工作中涉及的发票开具与管理、按照开票额制作计提税金的原始凭证、纳税申报、汇算清缴等。有些CFO再多一点的工作是控制企业的纳税风险,但是怎么控制,很多人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思路。那么税务工作到底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该如何看待和学习税法才能真正的对企业和自身更加有帮助,很多CFO并没有深刻地思考过。
不加细究的盲从
很多财务人员对于税法只是单纯的敬畏,认为这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一切由税务局说了算。有时候在税务局开会听到一些指令,回到企业去执行的时候发现有问题无法操作,也不敢去和专管员再次沟通和确认。盲目遵从的后果是有时候企业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保证。
殊不知现在的税务局,每个专管员手中少则一二百家管户,多则数百家。专管员每个月要关注手中管户是否都按时纳税申报,上级还会交办各种任务,包括印花税自查、增值税自查、数据统计等等,仅仅每个月的表格收集、整理、归档等日常工作就已经让他们手忙脚乱了,哪里还会有精力能了解每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更没有精力来学习与企业相关的最新的税收政策。但他们是在执行税法的第一线,因此企业办税人员还是要多跟专管员沟通交流,特别要了解一些税务局内部对于一些特殊政策的程序性和原则性的问题,这对企业降低纳税风险上会有积极意义。
重会计学习而轻税务进修
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很多企业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或者外出参加培训,以帮助财务人员尽快更好的做好会计制度的转承,这都是非常正确的。然而与企业休戚相关的税法,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指定专人每天学习、收集和整理。我国的税法日新月异,税法的变化绝大多数会涉及到企业的根本利益。比如所得税两税合一使很多外商生产型企业的所得税成本提高了;技术研发费的加计扣除使高新技术企业税前成本增加税负降低了;业务招待费增加了一个60%的比例使企业在招待客户的时候无论多寡都需把自己的那一份剔出了等等。税法的变动就如同水波,水动水面上的船一定会跟着动。
只重局部不顾全局
我们学院已经培训了近千名财税专业人士,可是真正在工作学习之余对财税工作进行深入思考的财务人员并不多。很多财务人员由于经常和数字打交道,思维多少会有些线性,他们比较善于在已经进行的事情中寻找规律,但是对于一件从未操作的事情,就很难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和建议。还有一些比较善于挑出别人方案中的问题和瑕疵,但自己并不长于给出解决方案。这有一点像城管,只管拆不管建。可是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哪怕是CFO毕竟还是有一定执行层面的工作,很多工作上司布置后并不一定会注重完成的过程,他们要的是结果。那么对于一件事情从头到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方案设计和讨论、方案定稿、人力物力配备、时间节点把握、困难的预计和突破、执行节奏以及最终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很多财务人员并不能全盘把握。
笑到最后的才是最优的
纳税申报是企业日常经营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企业在纳税以后,剩下的就是净利润,是股东的收益了。众所周知,越往后的环节,前面所有业务环节的影响越显现。很多老板认为企业税务是财务部的事情,因为纳税申报是财务部人员在做。而同样多的财务人员也认为税务是财务部的工作范围。可是税务工作到底有些什么内容,仅仅是纳税申报、汇算清缴吗?
当然不是!企业的税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企业准备筹建起,需要根据企业的性质、行业特点选择适当的地点注册。一般郊区的财政扶持比例都比市区高,所谓适当并不是当地财政扶持比例越高越好。比如品牌和口碑备受客户关注的咨询公司、高科技公司,办公地就不适合选择放在郊区,比较妥当的是将办公地址与注册地址相一致。一则可以减少工商局让你注册分支机构的麻烦;二则客户看你的营业执照时的可信度比较高;第三,市局的一些政府对企业服务的机构还有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这是高级人才比较关注的,也是企业留住人才的一种手段。而那些贸易公司由于客户相对固定,倒是可以选择退税率比较高的郊区注册。单单一个注册,就有很多的空间可以筹划。至于后面的日常经营,环节越多,可以想像的空间也就越大了。
财务人员对于税务事项的关注还远远不够,税务工作不应该是被动的遵从,而应该是主动的规划。比如前面即将变成红灯了,那么我们就不能再踩油门,得脚放刹车让车利用剩下的一点动力慢慢溜过去。如果人行道上有人,哪怕是绿灯,我们也得停下来,这些日常生活的道理跟税法的原理非常接近。(转自《首席财务官》,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