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8月24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梁希森:一位农民企业家的土豆情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曙笑华

  

  今年5月26日,山东省首届希森杯土豆大王大赛拉开序幕,全省数以百计的薯农纷纷涌向指定的报名。目前,亩产11000多斤的土豆大王被评选出来,8月底召开的颁奖晚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

  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是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负责人——一位永远称自己是农民的成功农民企业家梁希森。

  为了改变中国马铃薯种薯退化落后的现状,他倾自己数亿资产全身心地投入,为的是让全国的薯农受益。

  十年磨一剑,当他的种薯让山东的父老乡亲们富裕时,他决定用评选土豆大王的方式,回报他的乡亲们。

  十年前,拥有北京玫瑰园和山东乐陵数家企业的梁希森了解到:中国土豆种植面积占世界的1/4,产量仅为世界的1/5,平均亩产只有960公斤,而发达国家平均亩产却在3吨以上。制约中国土豆产量和品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脱毒种薯。

  童年坎坷的经历和多年的打拼磨练,赋予了梁希森敢于挑战的性格。10年前,他找了三个和他一样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在一间废旧的车间里自己动手进行马铃薯脱毒实验,花了两年时间,投了600多万元,可这脱毒苗是一拨接着一拨地死,越死越少,最后一株都没成功。

  越是有困难,越是往前冲。经历了失败的梁希森多方打听,找到了国内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教授,为了让孙教授专心研究脱毒种薯,他连同孙教授曾经任职的公司一道买了过来,先后在山东乐陵的许家和北京延庆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培育基地,通过茎尖剥离的技术,从试管中,孕育脱毒种薯。

  培育脱毒马铃薯种薯是一个投入大回报慢的漫长工程,为了这个事业,梁希森先后卖掉了汽车,关闭了四家公司,投入了26个亿,甚至三年没有吃上过年夜饭。他每天奔波于山东乐陵、北京延庆的育种组培车间,和内蒙古商都县的马铃薯种薯种植大田。

  2008年是国际马铃薯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温家宝总理作出了“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批示。总理的话说出来了,梁希森这样一个经营房地产的农民企业家,也许是山东人的忠厚和执着,让他认为,总理的指示必须有人去落实,必须有人去实干。他担负着不该属于他的重担继续着马铃薯脱毒种薯培育、生产和推广工作。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最大的特点是耐贫耐旱,甚至在大多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下,也可获得一定产量。梁希森告诉记者,从世界范围看,今后20年预计人口年均增长将超过1亿,而且新增长的95%以上人口,将出现在土地和水资源都已承受巨大压力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穷山恶水”之地。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布消息称:科学家分析,解决人类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是“被埋没的宝物——马铃薯”。

  正是因为梁希森十年的努力,我国的脱毒种薯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贫困地区到富庶的东南沿海。希森种薯已经让全国的薯农们都尝到了丰收的甘甜。

  准备用轿车做大奖的梁希森说:“明年我们还要搞全国的土豆大王评选,让所有的薯农都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