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索尼公司(以下简称索尼)正全身心投入最有优势的产业——娱乐和游戏,剥离液晶电视生产企业,只是索尼公司转型的必经之路,并不意味着索尼江河日下。
4月初,索尼在其总部网站宣布将旗下液晶电视生产企业90%的股份出售给中国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海),并将销往欧洲市场的电视机制造合同也交给鸿海。同时索尼又将旗下一家位于日本的生产小于5英寸LCD面板的工厂出售给其本土竞争对手京瓷公司。
“从研发到制造平板,索尼已经没有优势了,把这些业务剥离出去很正常。在3D、娱乐、游戏方面,索尼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是索尼扭亏中的必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家电市场研究专家陆刃波对记者说。
远离生产业务
索尼剥离液晶电视业务早有迹象。
索尼公司2008~2009财年严重亏损989亿日元(约10.1亿美元),出现索尼公司14年以来的首次亏损。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索尼转型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是几年前就有动作。无论索尼内部怎样进行产业整合,但对其品牌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索尼正在做的,是集中精力把优势产业做好,把相对弱势产业进行剥离。在转向内容服务商方面,索尼有明显优势,比如娱乐、游戏、音乐等。
索尼昔日的总裁中钵良治退居幕后担任副董事长后,集董事长与总裁于一身的霍华德·斯金格于2005年6月正式就任索尼公司,并将游戏、娱乐等纳入索尼日后发展的重要日程。这位索尼历史上的第一位外籍总裁上任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制,提出“索尼将关闭全球8家工厂,裁员16000人,每年削减3000亿日元的成本。同时,将电视、游戏等硬件产品和电影、服务等软件内容连接在一起,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液晶电视处于下滑势头,剥离其在欧洲的业务实际是“甩包袱”,索尼的战略是减少生产业务并提高盈利能力。事实上,索尼在音乐、娱乐、游戏等行业占据的营收比重逐渐增大,索尼对这些业务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亦在意料之中。
新的成长引擎
与其说索尼现任总裁霍华德·斯金格改造着索尼,不如说正在改变着市场对索尼的认知。
斯金格2005年上任以来,坚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出售制造工厂和不盈利的业务。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索尼未能幸免于难,出现14年来的首次亏损。上述生产液晶电视企业的剥离,和索尼贯彻斯金格的理念不无关系。
对索尼而言,除了他们自己预测电视业务可能连续6年亏损以外,第三方机构的预测也显示液晶电视处于弱势。3月25日,分析机构Display Search统计显示,价格大幅下滑促使去年液晶电视高速成长,去年液晶电视平均售价下滑24%,远超以往纪录。该机构预计今年液晶电视平均价格将下滑5%,等离子电视则下滑10%。
液晶电视业务并不是索尼的惟一,剥离这项业务后,索尼还可以寻找其他或更具可持续性盈利的业务。霍华德·斯金格公开表示,电子与游戏产品的整合将成为集团新的成长引擎。
“还有一个大背景是,日本、欧洲企业基本不从事家电制造业了,而是委托代理。从家电制造技术水平来看,中国和韩国优势非常明显,在未来的竞争当中,不排除会有更多的日本企业像索尼一样,把一些企业卖给中国或韩国。扭亏、转型是索尼的当务之急,他们肯定会选择最具成长性的产业来发展,而娱乐、游戏、音乐等可能是拯救索尼的秘密武器。”陆刃波如是说。(摘自《数字商业时代》 周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