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 艾
好莱坞电影片头的演职员字幕上,有不少摄影师的名字后面都跟着个小小的首字母缩写:A.S.C(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一个邀请机制极其严格、相当于世界电影摄影科学院的组织,只有它的“院士”才有资格署上这个兼具质量认证和贵族头衔的标签。但在电影圈之外,即便是每年都要看上无数电影的美国观众,知道这层典故的人也不多。
影视界“大鳄”
浮出水面
《建国大业》前,“韩三平”三个字就是中国观众眼中的“A.S.C”:我们在太多的电影片头见到过这个名字,但我们几乎不知道他是谁,也不关心他为什么会跟《焦裕禄》、《甲方乙方》、《十七岁的单车》、《疯狂的赛车》、《赤壁》等这些调性完全不同的电影都有关系。
但2009年9月上映的《建国大业》,以及随之而来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让韩三平变成了一个名人——尽管十五年来,他一直是那些更有名的大腕明星们共同的老板。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他有三个身份。第一,“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第二,“中国最有能力的电影制片人”,第三,“资深导演”。这三个身份三位一体,互为因果,但也各成体系,不妨说他集企业家、商人和艺术家三种职业于一身。
2009最热产业
最成功企业家
对商界来说,韩三平是一位新近冒起的“优秀企业家”。中国电影年票房持续5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而电影因其特殊性更有牵动民众瞩目、关乎国族文化的别样风光,正在成为当下中国最热门和最有前途的产业。身为中国最大的电影企业的董事长,韩三平就等于网络热时代的丁磊张朝阳、地产热时代的王石潘石屹。
如果纯粹从收益角度考量,最近几年中影集团及其旗下30多家子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数字一直谈不上出色。但中影集团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等京城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电影企业合并组成,近年又在京郊顺义兴建了一座超大型的电影基地,举凡国产、合拍甚至是国外影片的拍摄、剪辑、后期制作、洗印加工、拷贝运输、发行放映等全程环节,都处于中影产业链的覆盖之下。
另外虽然韩三平标榜自己有“国有产业经济情结”,瞧不上好莱坞,但享有独家电影进出口权的中影以零成本垄断经营着利润最丰厚的进口片行业——仅2009年,《变形金刚》、《哈利·波特》、《2012》等20部大片就在国内制造了20亿元以上的票房。再加上老资格央企身份必备的房地产等副业,以及旗下音像、授权玩具文具、外景基地等相关产业部门,中影盘根错节、潜力无限,而站在所有这一切“帝国基业”之上、运筹帷幄的帝王,就是韩三平。
中国电影第一伯乐
如果把担任一家行业垄断型国企的领导者视为韩三平成为2009“年度人物”的原因,恐怕失之偏颇。但是相比起“盈利能力”更强的上影集团掌门人任仲伦,圈内无论大腕小工都要尊称一句“三爷”的韩三平,之于中国电影工业的意义却大了太多——他实在堪称当下中国最好、最成功的制片人。
从1994年空降至北影开始,韩三平就变成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在国产电影最困难、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启动的初期,北影和长影、八一、上影等老牌制片厂一样几近休眠,但正是在韩三平的努力下,1995年北影出品的《民警故事》、《孔繁森》、《红樱桃》等或口碑极佳,或票房丰收,成为当时电影界的一大现象。也由此,北影开始了第二春。
融资能力超群是成为优秀制片人的第一步,韩三平充分利用了紧握发行和档期的“中影霸权”,选择出色的剧本、集合精良的班子、制定有效的发行策略、挑选合理的上映档期,这些他都做得相当出色。15年来,宁瀛、夏钢、李少红、冯小刚、姜文、霍建起、张杨、王小帅、陆川、宁浩……几代导演身后,共同的“教父”就是韩三平。《民警故事》、《甲方乙方》、《阳光灿烂的日子》、《疯狂的石头》、《投名状》……这些影片题材多样,体例不一,但无一不是中国电影教科书的佳作,也是韩三平最引以为傲的个人功绩。
中国电影“井喷”的大背景、建国六十年大庆的小背景,合力把韩三平推上前台,对他而言,或许2009年空前的礼赞和曝光,正是对他15年来始终为中国电影工业幕后效力的一次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