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婷 林晓
位于浦东新区的一百杉杉大厦,在周围那些更新更高、玻璃镜面反光强烈的大厦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老旧。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杉杉董事长郑永刚选择了自己大厦中24层、25层作为杉杉的总部办公室,也是这座大厦的最高层,可以在办公室里俯瞰浦东地貌。
取一个好名字很重要
杉杉西服,这个名字对消费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
取这个名字的,是杉杉掌舵人郑永刚。
朗朗上口的品牌名称“杉杉”来自于甬港服装厂门口种着的三棵杉树,当郑永刚苦思品牌战略的时候,三棵杉树挺拔苍翠的样子激发了他的灵感,就因此起名为“杉杉”。
对于自己的这一灵感,郑永刚颇为得意,他常常对采访他的记者说:给自己的品牌取个好名字是很重要的。
机遇 毅力 运气 都不能少
郑永刚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但他承认自己比很多人有运气。
似乎中国企业史中的发家故事都是这样:某位“能人”临危受命,借着物资匮乏、中国人刚刚开始学习消费各种商品的时机,通过一系列大幅度的广告宣传与顺应市场的举措,最终确立市场地位。杉杉如何创品牌?如何由一家濒临破产的地方国有服装企业起死回生?故事的情节也是如此老套,某位“能人”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命运。
杉杉成长故事的情节,需要的第一个要素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地方国有服装企业——宁波甬港服装总厂。
1989年,被称作“救火队队长”的郑永刚走马上任宁波甬港服装厂厂长。在采访中频频提到自己当时“不懂服装”的郑永刚,是个懂生意的人,或许他不管是做服装还是做别的产品都能够成功。因为他最会做的两件事就是普适规律:第一,抓住市场的需求,保证产品质量;第二,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将品牌魅力植入人心。
两个必要元素齐备,20年前的郑永刚接手这个拥有300个拿不到工资的工人和1000多万元债务的企业,改变了经营理念和战略,无论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经营,一切按市场经济的模式展开。
有梦想才能成就大事业
1994年,为了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杉杉在同行中第一家斥资全面导入了CI(企业形象设计),大刀阔斧地进行品牌的统一再造,中国许多大城市的标志性大街上,竖立着杉杉的霓虹灯、灯箱广告,这个CI导入项目获得了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学年会的金奖。
1996年,杉杉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个上市的企业。品牌的美誉度需要提升,那时,未到不惑之年的郑永刚认为,日趋追求个性的消费者走过温饱阶段后,对服装会有更高的要求。于是,杉杉开始了设计品牌之路,品牌的延伸也因此顺理成章,杉杉女装、杉杉羽绒服、杉杉针织内衣、杉杉童装、杉杉牛仔服、杉杉家纺、杉杉皮具,一时间热闹非凡。
“创中国西服第一品牌”
“服装行业做成全国品牌,规模和效益都是属于领军企业。但是服装业是竞争性领域,没有垄断,品牌都有各自的目标消费群体,属于个性化消费,跟其他行业不一样,和汽车、化工、石油开采不一样,你不能做到无限大。到1999年以后,我们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而且我们的财力和精力都还有剩余。”如今,郑永刚早已引领杉杉走上多元化之路。
杉杉的事业在不断扩展,郑永刚的梦还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