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04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熊猫东信烟花“联姻”求双赢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开创中国烟花行业并购第一案

  □ 傅 煜 张冬萍

  

  一个手擎世界烟花业第一品牌,一个坐拥烟花爆竹行业第一产能。4月22日,中国烟花爆竹行业两大巨头——熊猫烟花、东信烟花正式宣布“联姻”,开创中国烟花行业并购第一案。

  

  熊猫“迎娶”东信

  

  根据双方协议,熊猫烟花出资6266万元人民币,收购东信烟花51%股权。10年内,东信烟花每年税后净利润保证不低于1500万元,否则以现金方式补足。双方均表示,将利用资本运作优势,整合中国烟花产业。

  光说熊猫烟花,人们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奥运会焰火燃放,尤其是十一届全运会在奥体中心的烟花表演,大家就了解了。而东信烟花却在上海等地拥有着绝对的占有率。东信签约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烟花主燃放商后,熊猫烟花也垂涎这壶好酒由来已久,此次并购正是其进军上海,借世博会提升知名度的绝好时机。

  中国国内唯一烟花爆竹上市公司熊猫烟花组建于1999年,现已发展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烟花爆竹企业,曾在北京奥运鸟巢燃放、中国国庆60周年庆典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活动上“频频现身”;东信烟花是中国烟花爆竹首屈一指的生产基地,下辖6家子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这两家企业长年稳居中国烟花爆竹行业前三甲之位。此前,熊猫已经先后收购了英国、丹麦、瑞典以及国内多家烟花公司。

  长期以来,中国烟花行业受困于“散、乱、差”顽疾,行业集中度过低,恶性竞争层出不穷。有数据显示,中国6000多家烟花爆竹企业,产值约达200亿元,而企业平均年产值仅约300万元。

  熊猫烟花董事长赵伟平表示,与国内众多生产型烟花企业相比,熊猫烟花以渠道建设、市场营销、资本运作见强。“迎娶”东信,熊猫烟花看中的是东信烟花的生产能力,以及在上海等华东地区的市场号召力。双方“联姻”后的首个大动作,就是联手为世博会带去一场“烟花史上最大规模”的焰火晚会。

  赵伟平还对媒体透露:此次熊猫、东信烟花的强强联合,将为中国烟花行业痼疾的解决指明出路,双方整合的示范效应,将使中国烟花产业的工厂化、科技化、标准化等大幅提升,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互殴多年,对手成盟友

  

  长期以来,烟花爆竹因其“危爆”的产业特点,市场空间十分狭窄,亟待产业整合和优化升级。2006年,广东攀达正式入主浏阳花炮(后更名为熊猫烟花)。然而,在很多湘、赣花炮人眼里,攀达就是烟花行业里的蓝藻,四处贪婪吞噬本地厂商的生存空间,而浏阳当地政府也对攀达未能全面兑现把省外产业集中到浏阳来的承诺而颇有微词。熊猫烟花数年努力收获甚少,唯一成功的案例是2007年收购了金丰烟花80%股权。

  2009年中,熊猫烟花公告大股东广东攀达拟收购同为花炮前三强的江西李渡烟花37%股权,后因李渡烟花大股东的激烈反对和当地烟花企业四处“上书”而告吹。

  熊猫烟花和东信烟花,一个手擎世界烟花业第一品牌,一个坐拥烟花爆竹行业第一产能,市场上的狭路相逢几乎时刻都在发生。尤其是自从赵伟平这个广东人执意当了浏阳的“倒插门女婿”之后,双方的竞争进一步升级甚至恶化,战火从国内烟花权威“赛事”——奥运会、国庆60周年、浏阳花炮节,一直弥漫到意大利、德国等各项国际赛事。双方的“敌我关系”,是举世皆知的“秘密”。

  令人诧异的是,这两个互殴多年的对手,如今竟然真的正式联姻,并将“联袂出演”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在新闻发布会上,熊猫烟花的实际控制人赵伟平与东信烟花的实际控制人钟自奇“口径一致”,反复强调“强强联手,扎根浏阳把花炮生意做大做强”的希望。

  

  做大产业,还是借机减持

  

  在中国烟花行业的前三甲中,熊猫烟花长于渠道,东信烟花长于生产,而李渡烟花长于创新,三家企业的实力不相上下。

  即将启幕的上海世博会,已经把订单交给了东信烟花,此番熊猫烟花通过并购东信烟花,轻而易举分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1年广州亚运会烟花燃放的市场。因此,熊猫烟花在这一时间点上闪电并购东信烟花,业内人士首先质疑赵伟平的“动机”。

  记者就此次熊猫收购东信采访浏阳市几位主管和分管官员,他们却大多言辞闪烁,其间折射出浏阳当地对赵伟平“欲拒还迎,半推半就”的矛盾心态。一方面,烟花企业的同业并购,符合湖南省《烟花爆竹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提出的“扶优扶强”的原则,但另一方面,浏阳市也不免担心,这个“外姓人”肚子里打的可能是吞并对手、垄断市场甚至于炒作股价的如意算盘。

  此前,熊猫烟花凭借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烟花燃放声名大噪,而大股东广州银河却趁股票飚涨之即大肆抛售,累计套现5.54亿元,除去借壳成本1.5亿,已经净赚4亿元。目前,广州银河的持股比率已经降至30.01%。昨天的发布会上,赵伟平始终未提及并购后的发展计划,面对记者关于“大股东是否缺钱花”的质疑,赵伟平也始终没有正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