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29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诺华并购爱尔康 拓展业务新领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靠并购奠定跨国医药巨头的地位,并购爱尔康再下“及时雨”

  

  日前,诺华董事长魏思乐发表声明说:“收购眼科保健行业中的全球领先公司爱尔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从整体上来看,我认为这是一项十分符合公司战略的交易,并对这项业务的前景感到非常乐观。”

  

  靠并购发家壮大

  

  这家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通过仅仅13年的发展,迅速成长为在全球拥有9.7万名员工、业务遍及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医药保健巨头,靠的绝不仅仅是科技的创新,同样重要的还有其对现代金融手段的运用。

  由两家公司合并而成的诺华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并购天赋。诺华原是化工企业,后转型为制药,此后正是通过一系列咄咄逼人的并购,在短短几年中由三线企业跃居一线。从美国眼力健到斯洛文尼亚莱柯,从德国赫素到美国凯荣,并购活动最终奠定了诺华跨国医药巨头的地位。

  

  497亿美元的并购交易

  

  诺华对爱尔康可谓关注已久。早在2008年4月,诺华便与雀巢就收购爱尔康达成一揽子协议。如果这项收购得以顺利实施,诺华将以总额497亿美元的价格把爱尔康收为旗下全资子公司,并创下瑞士并购交易的最高纪录。

  诺华的收购之路并不平坦。诺华能否如愿将爱尔康全资收购,爱尔康董事会的首肯至关重要。自2002年上市以来,爱尔康一直由大股东控股,但在其管理条例中也设置了一些保护措施,以维护少数权益股东的权益。

  根据现行的瑞士公司法,这项合并提案必须获得爱尔康董事会多数董事的批准,且“利益相关”的董事必须放弃投票权。假设诺华与雀巢的董事会代表与爱尔康执行董事会代表均弃权,爱尔康与诺华的合并就必须获得独立董事委员会的批准。

  收购成交好处多

  

  对于诺华和雀巢两家公司而言,收购爱尔康的这桩交易无疑是个双赢的买卖。1977年,为拓展美国市场并平衡投资风险,食品巨头雀巢公司斥资2.8亿美元买下爱尔康。33年来,这笔投资的获利已经增长了100多倍。在向诺华出售其所持爱尔康的股份之后,雀巢将拥有足够现金,推行其既定经营战略。2010年1月6日,该公司即宣布将以37亿美元现金收购卡夫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速冻比萨业务。该公司还表示,将回购大约96.6亿美元的股票,以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

  面对当前困境,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成为不少医药企业的必然选择。爱尔康收购案便凸显了诺华未雨绸缪,赶在专利药到期前通过收购扩充业务,提高营收的经营战略。通过收购爱尔康,诺华可获得隐形眼镜保养液、青光眼治疗用药以及白内障手术仪器等多种产品,建立起一个更为广泛的眼部护理产品组合。

  诺华预计,在持有爱尔康共计77%的股权后,每年可节省的税前成本将为2亿美元左右。在这项交易完成后的3年时间里,所节省的税前成本将达到3亿美元。收购爱尔康所带来的优势包括:节约生产成本、降低加工成本和产品的销售成本、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合并行政和管理机构,降低日常开支和行政管理的费用等。

  

  短评:

  

  多元化,要找准市场定位

  这次诺华与雀巢达成的收购爱尔康的交易,是这两大跨国巨头之间的又一次并购业务往来,只不过买卖双方变换了角色。

  雀巢的买与卖,表现出的是对自己传统的食品业务的专一。通过一番互换式的并购活动之后,雀巢逐渐从大而强的公司过渡到专而强的公司,巩固了自己在全球食品业的优势地位。对于这家世界最大的食品企业而言,在多个行业上拥有发言权,显然不如在一个行业上拥有绝对发言权。

  与之相反,全球制药行业成长空间受到“内忧外患”的残酷挤压,使得诺华坚定地走上了一条多元化道路。近年来,处方药销售增长放缓、拳头产品专利逐渐到期、新药研发乏力,这些都严重困扰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的动荡仍对制药行业未来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而随着爱尔康的加盟,诺华又占据了全球眼部护理行业的龙头地位。由此可见,对于诺华而言,下定决心走多元化经营的道路,确是一种应对当前困境的正确选择。

  从诺华和雀巢发展战略的制定可以看出,不论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其实都是手段而已。企业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对市场的总体把握以及灵活的战略决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