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车间,成排的工人手工组装发动机和电池。技术含量低吗?巴菲特可不这么看。他主动上门要求投资这家全球最早开发、下线新能源汽车的企业,而《财富》杂志对其创始人王传福的评价是:综合了爱迪生与韦尔奇的优秀品质,既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问题!
创新生产线: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比亚迪的创始人之一、副总裁杨龙忠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引进国际生产线技术很容易造成对外资的依赖,养成技术惰性。那么,是什么影响了技术转移中消化的效率,如何在技术消化中进行创新呢?
王传福在总结比亚迪创新生产线的经验时,提出一个经验性的观点:“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1994年比亚迪开始创业时,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日本企业开价500万美元。比亚迪根据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把整个生产线流程分解成一个个人工完成的工序,这条自造生产线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能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最重要的是,比亚迪在建设这条流水线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而这成为比亚迪的创新基因:通过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取代日本资金密集型的生产线,用上千个严格训练的工人替代高自动化的设备。仅3年后,比亚迪公司就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
利用镍镉电池生产线积累的经验,比亚迪进入锂电池生产领域。日本锂电池生产线要求拥有无尘真空生产空间,由于“知其所以然”,比亚迪研究设计出无尘厢式生产线,工人只需戴上手套伸入无尘环境中实现各项操作,省下了无尘真空生产车间的巨幅投资。
技术实用主义渗透在比亚迪的创新基因之中,自己动手造产品、造设备、造工厂,邓小平“能捉住耗子的猫就是好猫”的实用技术改造路径,成为比亚迪的成长基因。100年前,福特用T型车的流水线为美国汽车工业的规模化经济奠定了基础,而今天,比亚迪为中国制造业真正成为全球巨人而非“血汗工厂”刻下创新的基因。
循环迭代榨取“黏滞信息”
在生产线创新中,如何榨取出“黏滞信息”,实现生产线的升级换代?最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循环迭代的多重设计(Multiply Design Iterations),或者说快速原型开发法。
比亚迪的生产线创新也遵循了这一策略:学矿山机械出身的孙一藻被委以镍电池生产设备开发的重任。最初他觉得,不就是把混料机、马达、控制电源和变速箱进行组合吗?然而第一代生产线出来以后,他发现,自行开发的设备虽然廉价,但必须根据电池的特性对设备加以创新改进。通过多次失败与改进,终于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复制与生产。而其中,王传福“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是无限的”这一痴狂态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设计锂电池生产线上,比亚迪也从实用主义出发。第一代产品要分两道工序涂完双面,第二代就可以同时涂两面,到了第三代已经可以控制涂刷的具体位置了。这种循环迭代的研发过程看似浪费,但保证了开发过程的探索历程,使最后的定型方案更佳。
而比亚迪则凭借“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同时在传统内燃机、DM双模系统、纯电动系统三款发动机上三管齐下,试图利用其在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整合产业链,既在传统内燃机上积累经验,抢占市场,也在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方面开拓。如何将现有世代的知识与新世代的知识“杂交”,将是比亚迪未来制胜的关键。
比亚迪的汽车设计师廉玉波说:“通常一个车的外形设计要分包给几个模具厂,很难做到在设计的过程中与模具厂进行实时沟通……而我们自己造模具,就可以在车型设计的过程中与模具厂随时沟通,节省大量沟通成本。”(李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