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27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谁捅了张汝京的“软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汝京两次丢江山,自捅软肋为哪般?如果统驭先将股权掌,创新要做“跨栏王”,情况也许就不一样了

  □ 杨思卓  

  2009年11月10日,张汝京因个人原因辞任中芯国际总裁和CEO。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聚焦“汝京门”,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为什么会突然出局了?  

  两次“败走麦城”  

  二度秋雨,哀之鉴之对于张汝京来说,不得不离开自己亲手创办的中芯国际,难免有点“悲剧”色彩。1997年10月,张汝京创办世大积体电路公司,1998年1月起担任总经理,公司在三年内实现赢利,但2000年1月,公司大股东把世大作价50亿美元卖给了竞争对手台积电,张汝京愤而离职。2000年4月,中芯国际在上海成立,张汝京以火箭般的速度再度发家,但2009年11月3日,美国加州阿拉米达县地方高等法院判定中芯国际窃取并使用台积电商业机密,中芯国际败诉,不得不与老对手台积电和解,和解的代价是张汝京“下课”。

  虽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这位半导体教父却两次“败走麦城”,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张汝京究竟怎么了?其实,张汝京离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这个事件当中看到什么、借鉴什么。

  帅才做王或致英雄“滑铁卢”何为帅?何为王?“帅者打天下,王者定江山。”为帅者统领三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王者能够用文武之道,安邦治国。从张汝京来看,两度起兵攻城掠地,领兵打仗不在话下,失败在朝廷出事。他创办世大,三年便赚钱,可是,身为总经理的张汝京事先没有听到任何风声,大股东不声不响地趁其出差外地之际,出卖了世大。中芯国际从无到有,仅用四年就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迅速成为全球第三,核心员工竟是从老对手台积电招纳而来的,由此可见他的领导能力。可又一次后院失火,统领兵马的他稀里糊涂地就被大股东给卖了。由此看来,张汝京虽不缺为帅的用兵之道,却不谙为王的统驭之道。

  盲目做大做强成“摇头丸”  

  长期以来,中芯国际的扩张战略、产品策略一直受到外界的质疑。有业内人士评论,中芯国际长期盲目扩张造成的盈利能力欠佳,是董事会撤换张汝京的重要原因。

  创立之初,中芯国际在上海仅设立了三条8英寸生产线。随后几年,通过收购、与地方政府合资、融资租赁以及代管等方式,中芯国际分别在北京、天津、武汉、成都以及深圳设立了生产线,规模异常之大。

  然而,规模扩张带来的不确定性给中芯国际以及张汝京本人带来了巨大压力,多个工厂一直吃不饱。对一部分企业来说,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不能说错,因为它可以鼓舞人心、指引方向。但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做大做强”,就违反了经济生态的基本规律:在产业链中,有主角,也有配角,没有配角,还有大戏吗?你本来就缺少做大做强的基因,狂吃“做大做强”兴奋剂,就像吞了“摇头丸”,初期躁动不安,继而发疯不止,最后骤然倒下——在美国譬如雷曼,在日本譬如八佰伴,在中国譬如三鹿。  

  企业股权是“兵权”  

  有人把张汝京形象地比喻成保姆,虽然“生”下了中芯国际,他却只有照顾的份,抚养权不在他手里,“孩子”的监护人哪天不高兴,保姆就只有走人的份——这就是中芯国际的股权结构问题,也就是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问题。

  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在企业里,股权就是企业家的“枪杆子”。只有枪杆子在手,才能保证控制权的稳定。我们看到,曾经身为世大总经理的张汝京万万没有想到,公司由于股权集中,大股东会不声不响地将控股权卖给台积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创立中芯国际后,为避免再蹈世大落入敌手的覆辙,张汝京汲取教训,有意令股权分散。其中上海实业、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分别持有10%左右的股权,其余11名股东持1%至10%不等的股权。结果是,在股权集中、分散的两端,张汝京都没能手执股权利剑。

  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竞争不是无障碍短跑,而是一场跨栏马拉松,后来居上的选手,或被“自己人”叫停,或被“知识产权之栏”绊倒。纵观张汝京的创业历程,不禁感叹:汝京两次丢江山,自捅软肋为哪般?笔者思忖再三,给诸位局外人两条锦囊:统驭先将股权掌,创新要做“跨栏王”!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