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2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顾备春:“创业”的职业经理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在麦考林,顾备春一直以创业者的心态在做,所以他最反感别人叫他“职业经理人”——

  □孟岩峰  

  在记者采访麦考林首席执行官顾备春的那天,离他40岁的生日还有两天。

  “四十不惑”,已然不惑的顾备春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将濒死的麦考林全面盘活。“回想一下,从三十而立接手麦考林到现在,真的有种‘四十不惑’的感觉了。”顾备春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

  自从2001年接手麦考林以来,顾备春每4年都要制定一个规划,然后再去实现它。而恰恰就是在一个个“从制定到实现”的过程中,麦考林从最初账上仅剩的200万美元“壮大”到如今的营业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三十而立 找对大方向  

  “我很内向。”顾备春很认真地说。不过这与顾备春曾经做过的职业似乎相悖。翻看其之前的履历,他曾经是美国运通上海代表处市场销售经理,25岁时就做到了贝塔斯曼中国的市场总监。一个内向的人与销售似乎沾不上边,可顾备春不但做了,而且做得风生水起。

  “现在想起来,去贝塔斯曼做销售是我人生的第二次转折点。”顾备春回忆说。

  顾备春小试牛刀是在贝塔斯曼书友会成立半年的时候,那时候书友会会员不超过10万,总部觉得发展速度太慢。“当时我就想了一个入会送礼物的办法。那时手表还算稀罕物件,而且手表的机芯也很便宜,我就做了一批手表作为入会礼物打出了广告。我记得非常清楚,周五打出去的广告,等我周一上班的时候,发现南京东路的半条街都堵着,警察在维持秩序。等我走近才知道,原来是有很多人拿着广告来贝塔斯曼领礼物。这一次,贝塔斯曼的成员一下子增加了10万多。这次的事,让我第一次有了成就感。”

  随着经验的增多,顾备春逐渐成熟起来,对企业运作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创业。”顾备春找到了华平基金,那时候华平基金投资了麦考林。已然有管理经验的顾备春毫不客气地点出了麦考林的软肋,当时麦考林的账上只剩200万美元,濒临关门。对于华平基金来说,麦考林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顾备春则想要一个可施展的平台,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这一年,顾备春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的创业者  

  “空降”过来的顾备春所要面临的窘境可想而知。看着仓库里满眼的过时商品,顾备春意识到调整产品线是当务之急。细心的他发现,很多女性在佩戴首饰上都不是太讲究,“脖子上挂着一条很细的项链,挂一个坠子,天热的时候粘在脖子上,坠子歪在一边。有意识戴项链的还是白领。”顾备春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从2001年4月到麦考林,顾备春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麦考林的订购热线已经被打爆了。“当时我的一个朋友问我,麦考林什么时候能不再出饰品了,我老婆已经有两个抽屉塞满了你们的饰品。而另外一女生寝室聚会,六个人全部戴着麦考林的星座项链。”顾备春在麦考林的第一仗打得很漂亮。

  但问题马上来了,忠实用户已经买了两抽屉饰品,不会再买两抽屉。丰富产品线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要做到1亿销售额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收缩生产线只做饰品让麦考林活了下来,但是怎样才能活得更好?顾备春在饰品的基础上加家居、健康等-系列产品。2003年,顾备春又将停掉的麦网重新开张,将重心产业再次“转嫁”到服装上。“那个时候我请了很多设计师,事实证明这个决定还是正确的。”顾备春的第一个四年规划顺利完成。到2004年时,麦考林已经有一个多亿的销售额。

  用创业者的心态做  

  “现在实现了10亿的销售额,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这条路上就不需要职业经理人了。每个人都要将自己负责的业务当成自己的事业一样,用创业者的心态来完成。”顾备春如是说。

  “千万别叫我职业经理人,在麦考林,我是用创业者的心态来做的。”顾备春一直很反感别人说他是职业经理人。麦考林从1亿到10亿的路上,顾备春开始重视团队协作。“从几千万到一个亿,我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加点小聪明;但1亿到10亿必须要有核心的企业文化,需要以结果为导向,建立一个有职业精神的团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人物链接】 

  顾备春,麦考林首席执行官。2001年4月加入麦考林,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科技大学新闻系出身,毕业后进入美国运通上海公司,1995年加盟刚刚进入中国的贝塔斯曼。他并非出自显赫的名校,但所学专业使其骨子里对市场变化非常敏感;没有留洋镀金,但对中国邮购行业的发展和症结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