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武挥
近日来,国内最大的网络交易平台淘宝动作频频,又是搞数据开放,又是搞APP平台,在数字化和线上运作部分很是卖力。但还有一样东西,也值得任何一个关心未来媒介世界的人的注意,那就是《淘宝天下》,它借道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出品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本网购指南杂志。
这本杂志创刊于去年9月,据说第一期就卖出了8万本,光靠发行就覆盖了成本,这个数字对于很多3年才能有盈利的纸媒来说颇可一观。关于这本杂志,无论是公关软文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报道,褒扬者不少。这不是我这篇文章想讨论的,我更想讨论的是,一个媒介融合的话题。
普遍感觉上,网络媒体应该是传统媒体的所谓替代物更新品,大量的传统媒体挣扎也好奋斗也好,正努力地“线上化”。反过来,从线上到线下的杂志,不是没有,但相当稀缺。比较知名的有《博客天下》和《看天下》两本文摘类读物,都是从网上找来文章再在纸媒上拼盘推出,据说活得还不错。其他的,就乏善可陈了。
有理由可以相信《淘宝天下》比那两本《天下》卖得更好。基于一个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库,它的确能更精准地判定用户的消费欲求。淘宝的庞大,甚至可以说它的数据几乎到了代表一个时代的消费欲求。而广告客户,其实并不在乎你到底是个纸媒还是个网媒,只要广告效果够好,你喜欢拿甲骨当媒体都没关系。而类似“淘代码”这类营销手法,是很得广告客户欢迎的。
不过,还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小小思考一下,那就是《淘宝天下》并没有什么独家的内容。换句话说,这本杂志上的所有文字图片,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但就是这本类似网购目录的东东,还不免费。这个状况某种意义上颠覆了一种思维:有免费的可以找到,为什么还要我花钱?事实上,确实有8万人掏出了真金白银。到了半年后的今天,据淘宝自己说,稳定在20万份的发行数字上。
人其实是一种很懒的动物,虽然搜索可以让人们“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但被人“推送”信息人们并不见得完全拒绝,特别是在你对究竟要什么信息不那么确定的时候。类似报刊杂志的传统媒体,在推送信息上,比如标题大小处理、版式编排等等,经验还是相当丰富的,也是有些先天优势的。
稍许扯远一点。在RSS技术2005年刚刚开始被应用的时候,有人认为这种订阅式的技术可以让很多人“获取想要获取的信息”,由此而推断是阅读的重大革命。但不争的事实是,到今天,五年过去了,RSS订阅技术依然是很小众的应用。就我个人而言,在IT领域我可能会采用“拉”的方法,因为我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分辨能力,但在社会新闻上,我依然是给我看什么就看什么,要我自己去拉,我实在没有这个精力,也的确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看什么样的社会新闻。
故而,对于纸媒的商业经营者而言,在那里拼命喊内容为王其实意义并不大。我在以前反复地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并没有所有人都说好的内容,也没有所有人都说坏的内容。内容为王的说法还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将自己放在一个比大众更高明的位置上。纸媒要命的地方在于广告客户的疏离,换句话说,就是广告数据的不可及时探知,广告效果的不可精确评估。
有一个例子就是PPG的倒掉。它大手笔地在很多传统媒体上占据了有利地位,一番广告轰炸下来,销量的确提升,但却评估不出太好的广告效果。后起的凡客吸取了教训,将广告费用主要放在了可测量的网络媒体上。当时有评论说,凡客是意识到了自己其实是个网商所以才决定利用网络媒体的,但《淘宝天下》的例子证明,本质原因并非如此。还是那句话,只要你能测量,你用甲骨做媒体都没关系。
于是,传统媒体的经营者们应该明白如何让自己去面对这场危机了。报纸电子化不仅仅是让内容从铅字变成数字代码,用户行为监控和数据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受众数据,就拿不到金钱这个数据,道理,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