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0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房地产调控政策应瞄准什么“靶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自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机性购房的四条政策伊始,中国房地产公共政策再次“拐入”了调控周期。随后,政府出台了包括“国十一条”在内的政策组合拳,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果断对失控的楼市进行调控,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但遗憾的是,房价在政策的高压下短暂观望之后,毅然走出了一条惊艳的暴涨行情。以北京四环的房价为例,2009年年底均价为2万4,到3月份已经暴涨至3万,涨幅高达25%。

  对于房价与政策的背道而驰,民众错愕,学者惊讶,连一些开发商都感到害怕。是政策的药方不对,还是中国房地产真的可以一直一枝独秀于全球。我们看到,在这一轮房价疯涨的周期里,每一次政策的出台,要么刺激“地王”的出现,要么刺激房价的上涨:调整二手房营业税的政策引起了购房者的极大恐慌,导致二手房交易量价的飙升;而各大银行刚刚提高房贷利率的举措更是引发了购房者的恐慌,再次导致房价的暴涨。政策制定者也许没有想到,以抑制投资投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却成了开发商和民众集体反向操作的指标,这种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房地产调控政策面临极大的信任危机。

  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房价依旧与政策博弈,房地产积聚的风险对全社会的戕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公共政策必须传递明确的信号,本轮房地产调控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该向民众发出明确的信号的时候了。如果政策制定者依旧抱着投鼠忌器的心态,担心房地产调控对GDP造成影响,任由各方利益博弈者传递错误的信号,一旦房价硬着陆,泡沫破灭,将对中国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就长期而言,中国房地产要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改变土地财政,政府建设大量的保障性住房等长效的措施,并且彻底改变房地产作为纯粹经济政策的属性,以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为房地产公共政策的主要目标。但就短期而言,则必须在给民众传递坚定的信号的同时,果断出重手打击投机行为。我们建议国家及时出台针对房地产投机行为的“暴利税”,对于交易二套以上房产的行为,直接按照交易价格与原始价格的差价征收50%的所得税。对于居民购买房屋自住的行为,则必须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政策预期,在信贷、税收方面仍然坚持优惠政策。这样,在挤破房地产泡沫的同时,又不影响居民的居住需求,房地产泡沫亦不会转化为可怕的社会泡沫。同时,考虑到中国的房地产政策一直处于手忙脚乱的调控周期,我们建议高层对房地产土地供应、信贷、税收、信息、住房保障等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检讨和反思,并充分体现民众的基本参与原则,下决心摆脱与民争利的土地财政模式,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促进房地产真正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这是挽救中国经济,挽救中国房地产的唯一之道,房地产泡沫的严峻形势已经让我们别无选择,更没有时间举棋不定。

  (摘自《云南信息报》汪洋/文)